2013年以来,银监会已有法规部主任黄毅等多位司局级官员出于个人意愿到金融机构担任高管。据介绍,银监会官员“下海”一方面是出于寻求职业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受经济收入影响,“处级以上的监管人士去金融机构任职,年收入轻松过百万”。(《第一财经日报》9月1日)
官员“下海”这事儿,银监会官员不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既然不少地方基层公务员都时不时流露出“跳槽辞职”的小心思,地方官员跳槽央企的事儿,也已不乏先例。更何况,“人往高处走”,无论是出于自身职业发展,“想回去做做实务”,还是出于经济收入上的考虑,银监会官员热衷下海,也无可非议。假如银监会官员热衷下海,意味着对官员职位固化的祛魅,甚至意味着公务系统除了吸纳之外还可能释放出更多的人才资源,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儿。
官员本该是个正常的职业,任何正常的职业,都不应是一座“进入难”却又“没人出”的围城,相反,“能进能出,有进有出”才合乎常理。同样,每个个体都可以根据市场变化以及自身的比较优势调整职业发展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说,官员职位的固化,本身不是一个正常现象。
不过,银监会官员弃官下海,究竟是正常的人才流动,还是政商之间走得太近形成的“旋转门”效应,仍需仔细甄别。按照相关政策,官员下海一直有“冷冻期”的规定,即不得直接从事所监管的行业和领域。作为司职金融业监管的官员,跳槽到其监管的企业,显然属于违规。主管官员跳槽到其主管的企业,双方的过往究竟有过怎样的交集?更是值得追问。不仅如此,银监会官员要下海,金融机构聘高管虚位以待,金融机构究竟看中得是银监会官员的业务能力,还是为了构建与权力机关更紧密的关系,也更值得玩味。假如“弃官下海”,意味着权力变现的易如反掌,甚至形成新的权力掮客阶层,倒是尤需警惕。
基于此,辞官下海,当然是公务员的权利。不过,官员“下海”成高管,其背后的政商边界必须厘清,而不能任由官员在政商“旋转门”之间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