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倾力为民谋福的致富带头人
———记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三川村党委书记段新宽
2014-09-26     □记者 张利民 洛阳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三川村旧貌换新颜。

    段新宽出资修建的金山桥。

    段新宽和他出资修建的抱犊寨景区。

    三川村土地资源稀缺,段新宽因地制宜,搞特色养殖,富了一批村民。

    “要段新宽当村主任!”这是15年前来自洛阳市栾川县三川村村民齐声的呐喊。

    15年后的今天,记者走访三川村,从村民口中深切地感受到了这里的巨大变化。

    三川村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三川镇,县城西北部50公里处,育河中游两岸,平均海拔在1200米左右。

    2000年,这里水、电、路三不通,村民连饭都吃不饱,是出了名的贫困村。这一年2月,已拥有千万资产的段新宽禁不住父老乡亲的再三请贤,当上了村党委书记,而这一干就是15年。

    段新宽一上任,就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压力。一直以来,外出务工是三川人唯一的经济来源。新世纪初,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三川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大批劳动力闲置在家,无所事事的人们整日滋事、上访,三川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后进村。而以往的村领导班子由于财政的窘迫,结构的老化,能力的缺陷,在带领大家发家致富的路上,走的力不从心,难有作为。

    在这种局面下,段新宽顶住了压力,15年后的今天,三川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300元增长到现在的6500元;100%的农户走上了平坦整洁的水泥硬化路;99%以上的农民参加了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和新农村养老保险;93%以上的村民住上了漂亮的新居;90%的村民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85%的农户用上了沼气、液化气、省柴灶等清洁能源。如今的三川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俨然是一派新农村的景象。

    “尽我所能,给村里群众办点实事,让大家钱袋子鼓起来,腰杆子直起来,过上和我一样的滋润日子。”这是段新宽在群众面前常说的一句话,15年来他一直在默默履行着自己的诺言。

    转变———受命于“危难”之间

    说起段新宽,他的第一身份应该是企业家。段新宽原本在灵宝做工程,上世纪90年代初返回栾川开始从事矿业开发,由此成为三川数一数二的富人,身家千万。

    2000年春节,三川村的老书记来到段新宽家里,希望他能接任下一任村支书。那时,段新宽的矿山和公司正值发展上升期,根本腾不出时间去管理三川村这个“烂摊子”。所以,一开始,对于接任村支书的事,段新宽是犹豫的。但是,村民们的心思却是坚定的,他们希望段新宽来当这个村支书,他们也愿意让段新宽来当这个村支书。这是因为这些年,段新宽虽然不在其位,但他捐资助教,扶贫济困,为家乡做了不少好事。润物细无声,大家觉得段新宽是个能人,是个好人,相信段新宽能带领大家走出一条发家致富的路子。村民们主动推选出13名代表和12名党代表去镇里三次请愿,老支书亲自上门让贤。

    其实段新宽的心,一刻也未曾离开过生养他的土地,一刻也未曾忘却过他的父老乡亲。段新宽说:“年轻时一直为钱奋斗,想着有了钱,就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然而真正有了钱才发现,过不上好日子的人太多太多了。我不能一个人富起来,却眼睁睁看着乡亲们吃苦,我想,只要三川村还有一栋土坯房,我自己的家就不会重建,我要为家乡做点贡献。”

    面对乡亲们的盛情,段新宽答应了,从此走上了“村官”之路,一走就是15年。

    一个信念———让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

    段新宽说:“既然大家相信我,我就要对得起这份信任,既然大家需要我,那我就要为他们做些实事。”

    段新宽上任的第二天,自己拿出10万元,先还清了村里的10万元债务,后争取上级资金20余万元,自己又垫资8万元,建起了4层30间的村委办公楼,建起了党员活动中心、农民科技学校和老年人协会等组织,初步建立了干工作的阵地,用他的话说,“有了阵地才好发挥”。

    为了让村民有舒适的生活环境,段新宽率领全体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小城镇建设。2001-2003年第一期小城镇建设工程完成,街道拓宽了6条,临街房屋屋顶加层30余座;2010年小城镇进行为期三年的改造升级。按照规划,三川街需要拆除旧房、拓宽街道、重新建设房屋的共有107户。为做好这107户的工作,从拆迁、放线到重新建设的一个多月里,他带领村干部起早贪黑,走街入巷,苦口婆心地给群众做思想工作,最终如期完成计划。

    为了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段新宽抓住机遇,勇敢创业。他率先垫资11万元建起了三川镇首家集贸市场,带动了本村87户居民就业,为村里创收2万多元;2010年3月为调整种植结构,他带领村干部先后6次到卢氏、灵宝等地考察袋料香菇项目,并于4月初筹集50万元在三川村建立了袋装香菇基地,解决了30个村民的就业问题;同时,他还鼓励村民张丰进行林下土鸡养殖,并由个人出资6万元帮助张丰建成了林下养殖场。

    为了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他个人出资,重修老街道路并实施通户巷道硬化,使昔日的“陋巷”变成了今日的“新市”,工程结束后,村民为他竖起了“民心碑”,并将老街命名为“民心街”。

    为了方便村民看病,段新宽自己出资建了一所村卫生室。此前三川村的医疗状况和绝大部分的农村一样,全村有着六七家私人诊所,诊疗用药不规范,容易发生医疗纠纷,状况混乱,村民的医疗水平得不到保障。段新宽个人出资租下了卫生室隔壁的老供销社,就地建立一所村卫生室,有效地解决了村民治病就医问题。

    为了让孤寡老人得到更好的照料。2007年,在段新宽的努力下,三川村敬老院建成,三川村的孤寡老人陆续入住其中。此后,段新宽一直照料这些孤寡老人,经常给他们送去钱和生活用品,以资补贴。

    无私奉献———绝不拿一分好处

    段新宽说:“自己富了,不能忘记家乡的百姓,更何况自己又是村支书,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村民受苦。”

    从上任第一年开始,每逢年关节日,都由他个人出资,带领村班子成员挨家挨户慰问老党员、特困户;每年六一,孩子们都会收到他出资购买的作业本、笔和书籍;每年七一,他都忘不了老党员,为他们送去营养品;每年八一,他都为军属们送去大米白面食用油;每年教师节,他都会去学校看望辛勤的园丁。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如今每年的花费超过35万元。

    在三川村群众眼中,段新宽是个热心助人,关心群众疾苦的好支书。在段新宽看来,手心手背都是肉,群众生活本来就困难,找到他了,他就不能不管。他不光自己管,还要求村里的党员干部落实“一对一”帮扶责任制,结对帮扶村内的305户困难户、32名困难老党员和72户五保户等。

    村民都过上了富足无忧的生活,可段新宽对自己却一直十分小气。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段新宽在衣食住行方面都极尽节俭。他说:“自己这辈子什么都不缺,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自己有能力了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人。”

    段新宽是有名的“三不干部”:不拿工资,不吃请,不收礼。他担任村党委书记14年,没有领过工资,没有报销过一分钱差旅费。“富光景要当成穷光景过”,“人要能吃亏,吃大亏,吃长亏”,这都是他的口头禅。

    段新宽在严于律己的同时,也严格要求家人,不能因为自己有了钱就可以为所欲为,也不要因为家里富裕就在外面显摆,更不要打着他的名号收受别人的好处。只要在路上遇见有需要帮忙,无论是谁,都不要吝啬,一定要伸出援助之手做个善人。

    在段新宽眼里,三川村是不可替代的地方。尽管自己的兄弟姐妹都居住在县城,但他还是张罗着让家人分批回到父母身边,陪父母吃吃饭,说说话。用段新宽的话说“百善孝为先”。

    匠心独运———为三川谋未来

    段新宽说:“没有梦想,就没有未来。”

    段新宽经历过三川村的过去,正建设着三川村的现在,同时,他也在谋划着三川村的未来。

    段新宽相信,教育是三川的希望,是彻底改变三川人命运的最重要的出路。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段新宽多年来一直支持着教育事业。

    2011年,三川小学迁入了段新宽出资建设的新校址,性质也从村级小学变为镇级小学。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优美安全的学习环境,学校的工程建设,大到校区规划,小到一草一木都由他亲自把关。每一年的儿童节、教师节、元旦和春节四个节日,段新宽雷打不动,必定要到学校慰问。孩子们手里的文具用品,老师们夏天用的白糖、茶叶等,冬天用的棉花、棉被,全是段新宽送过来的,往往旧的还没用完,新的就堆在了学校办公室里。对学校里的贫困教师和学生,段新宽还给予每人500元的补助。春节来临,他还会另外拿出50000元给老师们发红包,让他们过好年。

    产业建设是三川村经济发展的命脉。有了自己的产业,三川才有了造血的功能,三川的经济发展才有了支点。十多年来,段新宽一直为三川的经济发展做着打算。他付出最多心血、抱有最大希望的就是抱犊寨景区的开发。

    抱犊寨位于三川镇境内,因传说牧童食灵芝仙草抱犊升仙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曾长期被土匪霸占,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三次攻打抱犊寨,并最终以伤亡500余人的代价攻克此寨。也因为这段历史,早在1996年抱犊寨就被洛阳市定为红色教育基地。2004年到2014年,抱犊寨开发已经进行了整整十年,耗资已超过2亿元;在未来三至五年内,还要再投入6000万元。届时,抱犊寨总投资将超过3亿元,这个数字远远超出了段新宽最初的预期。2009年时,段新宽已经向抱犊寨投完了自己的预算。当时,如果继续向景区投资,段新宽的企业将面临着资金断裂的危险。但段新宽顶住了压力,做出了艰难的抉择,继续投资抱犊寨景区的开发。因为他知道,抱犊寨景区的开发会是三川村未来经济发展的希望。景区能拉动就业,能创造收入,能宣传三川,能吸引投资。

    优秀的干部是引领三川村未来发展最中坚的力量。段新宽深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农村工作中的重要性,在他的倡导下,村党支部建立了党员议事规则、三会一课等制度,坚持每半年对全体党员民主测评一次,每月一次党员大会。他把培养发展优秀党员的硬任务压到每一个支委头上,对重要人选,他多次上门亲自动员出任。段新宽希望三川村能涌现出越来越多有才华的干部,带领大家发家致富。

    三川村的发展说到底要靠三川人自己。段新宽想尽办法把三川村人紧紧团结在一起,自己出资定期组织大家碰头,希望借助走出去的三川人,为家乡提供发展的信息和机会,也想借助这样的活动让三川人明白:人心齐,泰山移!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曾提出这样的口号:“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这个口号背后,我们藏着一个美丽的“中国梦”:希望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能够帮助那些依旧处于贫穷落后的人也富裕起来。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对企业家社会责任的缺失给予了过高的关注,对于那些最朴素的慈善人却鲜少提起。而像段新宽这种由企业家到村支书,15年来无私坚守,任劳任怨地带着村民走向富裕,默默无闻做贡献的人物,正是一个值得深度发掘报道的基层干部典型。

    行走在三川村的土地上,每天都可以听到关于段新宽的故事,过去的还在传颂,当下的正在发生,而未来还会有更多。我们希望这个村庄有一个更美好明天的同时,更应该思考,“段新宽式”村支书的出现和存在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需要不断推动城镇化建设,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变。在国家政策扶持的同时,更需要我们最基层领导者的引领和推动。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