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一周大事回顾
2014-10-10      来源:经济参考报

    香港银行开打人民币加息揽存战为沪港通储备弹药

    随着沪港通的启动,人民币即将实现由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向国际投资货币转变,为了在这次重大机遇面前占领先机,香港的银行近期纷纷提高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提前锁定离岸人民币资金。

    其中,建设银行6日加入人民币定期存款加息大战,指定理财客户以新资金开立10万元人民币定期存款账户,可享3个月定存3 .5%的优惠利率,与花旗并列同存期最高。

    事实上,花旗银行可谓本轮人民币揽存大战中最激进的,该行9月30日宣布,推出全新的人民币定存优惠,10月3日至31日期间,客户以全新或现有港元资金于花旗银行兑换人民币,并以2万元人民币或以上开立1个月人民币定期存款,可享5%人民币存款年利率及80基点外币兑换优惠。

    目前,包括中信银行、交银香港、大新银行、创兴银行等十余家银行最近都推出了人民币各种存期定期存款利率优惠活动,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最高的为渣打,达3.4%;半年期定 存 利 率 最 高 的 则 为 创 兴 银 行 , 年 化 达3.45%。各种优惠活动下,香港很多银行的短中期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已高过内地。

    除了高息揽存外,一些银行还推出其他优惠活动吸引人民币客户。

    银行卡将进入芯片时代磁条卡明年仍可正常使用

    根据央行部署,从明年元旦起,全国性商业银行要开始发行带有芯片的金融IC卡,俗称“芯片卡”,这意味着传统的磁条卡时代将缓缓落幕。日前,广州白领吴女士前往某银行网点升级其名下一张用了近10年的“磁条卡”,没料到麻烦接踵而至。“因为不得不换号,我的一些业务都得自己重新绑定。”

    记者走访发现,目前广州大部分银行换“芯片卡”需要换号,导致相关业务需重新绑定新卡号,少数银行虽有“保号”业务,但原银行账号需满足一定条件,且需耗时一至两周。对此,银行业内人士提醒:出于安全考虑,建议还在使用磁条卡的用户逐渐更换芯片卡,但年底之后磁条卡使用暂不受限制,已有的金融IC复合卡(芯片+磁条)则无需更换。

    高收益理财产品盯上中老年人群隐含巨大风险只字不提

    年化收益率18%!买还是不买?最近,这样的抉择摆到了杭州市不少中老年人面前。目前,银行的理财产品基本上6%封顶,信托产品也不过8%左右。这些的高收益“理财产品”靠谱吗?

    市民傅老伯向记者展示了一份4页16开的海报。这是一种名为“路柯宝”的理财产品,页面上方,“收益率最高可达18%”颇为夺目。

    顺着海报上的地址,记者找到了“路柯财富”公司。一位投资顾问介绍说:投资人购买“路柯宝”后,钱随后会被贷给上海、宁波的一些民营企业,投资者收益则来自于企业支付的贷款利息。和一般银行的理财产品不同,“路柯宝”每月付息;还可提前3天办理取本赎回。

    安全性如何?投资顾问称,他们放出去的贷款,不仅有“两家独立法人企业联保”作为担保,还有“原材料和成品”或“企业股权”、“法人个人资产”等作为抵押,来保证贷款的资金安全。因此,几年来,“路柯财富”从未发生过债权违约事件。即便贷款企业无法还款,“路柯财富”也会垫付本息。

    现场,投资顾问向记者出具了一份《个人出借咨询与服务协议》。协议中,乙方(即“路柯财富”)提供的是借款人推荐、风险管理等服务,看起来完全不像一份理财产品购买协议。业内人士解释,这所谓的“理财产品”,实际上就是“P2P”信贷。“路柯财富”提供平台牵线搭桥,两个彼此不认识的陌生人通过这个平台出借和借款。

    那么,18%收益可能吗?记者咨询了理财专家。据介绍,民间借贷的借款成本非常高,在目前的民间借贷市场上,行情一般是“三分”到“四分”利,即借款的年利息高达30%到40%。因此,P2P信贷平台出让其中的18%给出借人,并非高得不可想象。但能否拿到这18%的收益,完全取决于借钱企业是否及时还款付息;而其中的关键,就是P2P平台对于风险的管控。

    理财专家认为,从字面描述看,“路柯财富”使用的“企业联保”担保、“股权抵押”等方式,“听起来有些玄”,产品体系不透明。

    专家称,P2P信贷,收益听起来很美,但事实上因缺少监管,风险巨大。

    采访中,一位投资顾问毫不掩饰地说,他们的目标受众群体,是50岁以上的人。在记者收集的多份广告中,更不乏对中老年人明目张胆的引诱。

    P2P信贷产品适合老年人吗?理财专家称:对于绝大多数生活依赖退休工资、手里仅有有限养老积蓄的老年人来说,P2P信贷产品风险太高了。P2P信贷平台实际上是看中了老年人的“盲目性”———缺少对产品的认知,看不到潜在的风险,但却热衷于高收益。此外,老人们普遍耳根子软,容易掏钱。“对老年人避而不谈风险,等于就是欺骗”。

    据业内人士透露,P2P信贷的监管措施即将出台。规范行业乱象固然重要,但更值得有关部门关注的是,如何保护老年人免受高风险金融产品的伤害。

    (以上信息摘自《上海证券报》、《新快报》、《每日商报》)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