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三季度以来,不论从实体经济指标、金融指标还是先行指标来看,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目前已进入今年第四季度,也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关键时期,应该采用怎样的宏观调控措施使国民经济在稳增长与促改革中平稳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带着这一问题,《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了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
《经济参考报》:您认为当前我国宏观政策的核心追求是什么?
范剑平:随着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宏观政策也需要进行创新,关键要把稳增长和促改革更好地结合起来,要寻找经济新的增长点。
我国过去的很多政策是为了防止经济过热、防止乱投资,政府对老百姓的创业活动有大量审批,这在中国经济增速很高、我们担心经济过热的情况下有些道理,但在目前的形势下再严格审批没太大意义。另外政府的眼光恐怕很难比市场更高明,因此要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要靠企业在市场中去寻找,要靠草根创业去培育。
减少增长的阻力恐怕是最好的稳增长措施。我主张把各行各业的“手刹”都松开,松一个,增长的阻力就小一点,这对经济稳增长有很大好处,比上几个投资项目的作用要大的多。
行政审批中存在部门利益、地区利益甚至个人利益,取消下放行政审批应该进一步加大力度。我认为与其从正面清单上一步步减少审批,不如早一点实行负面清单,法无禁止即可为。
在我看来,新常态不仅有“新”还有“常”,“常”就意味着我们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经济增长速度在较长一段时间达到可以稳得住的新平衡状态,而这个稳得住的增速背后是体制、结构达到新常态。所以我觉得要稳增长,宏观政策的核心还是要靠大的改革,要允许民间去找经济新增长点、新发动机。
《经济参考报》:货币政策应否放松,是否需要全面降息?
范剑平: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更多是一个技术性手段,货币政策中的各种政策工具本身不带有道德判断。我们需要定向放松还是全面放松,要根据经济形势适时适度进行调整。
当我国经济还处于合理增长区间时,我们不需要全面放松,这时候用定向的手段先解决最薄弱环节的棘手问题是对的,当然这不意味着将来没有全面降准、全面降息的可能,形势需要时也要果断选择适当的政策工具。
以降息为例,世界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都主要盯住CPI,同时还参考PPI和资产价格,资产价格主要是房价。去年我国CPI平稳、PPI明显回落、房价居高不下,参考CPI就没必要调整,看PPI就应该降息,看房价就应该加息,综合考虑后我们的决策是不加息也不降息。今年PPI下降的幅度加大,CPI涨幅比去年缩小,房价也开始掉头向下了,我们降息的条件在逐步成熟,或可选择定向降息,将来如果房价、CPI、PPI都下降就存在全面降息的条件。
《经济参考报》:财政政策的新意应该体现在哪里?
范剑平:我国一直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政府比较有定力,没有扩张无度。经济处于合理区间,因此没必要动用财政政策去大力刺激,但财政政策在结构调整方面比货币政策作用更大。财政政策一方面要托底社会弱势群体,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新发动机。
我认为中国加税、减税都应该是结构性的。两方面可以加税:一是对不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征资源税、环境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二是增加高收入者的直接税,包括房产税、遗产税等。(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