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跌停看似“无厘头”高管增持并非“冤大头”
10月14日,消费龙头股伊利股份低开低走,盘中被大单打压至跌停。在毫无明显利空预兆的情况下,伊利股份这一诡异跌停不仅引起了资本市场的关注,还让不久前增持公司股份的伊利高管们被套。据上交所披露信息显示,包括伊利股份董事长潘刚以及3位副总裁在内的主要管理层,于7月29日和30日在二级市场上共增持公司4881.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59%,买入均价在25元左右。经过此次增持,潘刚持有伊利股份11804.33万股,3位副总裁胡利平、赵成霞、刘春海分别持有3967.02万股、4204.50万股、4165.41万股。而伊利此番股价暴跌直接导致上述4位高管持股市值缩水近4亿元。
从市场披露的情况看,这次伊利暴跌确实有点“无厘头”,既没有明显的利空消息,公司也没有出现重大违规等不当行为。但是市场就是市场,确实总是让人们摸不着头脑。或者说,市场的魅力全在于不确定性。如果是一场事先就能知道结果的游戏,那还需要投资者干什么?也不用替伊利高管们叫冤叫屈,“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越是出现意外,投资者越需要高管的参与。不管怎么说,高管持股对投资者是一种“定心丸”,是要在股票困难时做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姿态。股市跌跌涨涨实属正常,而信心则是“千金难买”的珍稀物。
家电业竞争迈向多元化TCL突围兼营“黑”加“白”
10月10日,总投资70亿元的T C L白电业务制造基地——— T CL家电(合肥)产业园宣布投产,目前的一期工程实现冰箱产能165万台、洗衣机120万台。整个产业园达产后预计将实现年产冰箱、洗衣机800万台,年产值200亿元。公司C E O郝义表示,黑电和白电的协同效应至少首先可以在渠道层面进行尝试,而从全球彩电业来看,排名靠前的几家国际性企业也都有着黑电和白电的产品组合。事实上,作为T C L集团相关多元化的布局之一,其已在多年前涉足白电市场,且取得连续5年年均同比增长40%的成绩,但该业务一直未能进入国内市场的第一梯队。而此番加码白电业务,并谋求“黑白配”的协同效应,很大程度上源于作为黑电的彩电业务陷入增长困境。
家电业是市场竞争最激烈的行业。在这个领域,国内和国际企业短兵相接,行业巨头与产业新兵你死我活,演绎出了一幕接一幕的生死大战,上演了一部又一部的兴衰沉浮。二三十年里“老一代”的品牌消亡殆尽,新一代的企业无一不在痛苦中挣扎。国际巨头优势不再,民族企业逆境突围。下一步怎么走,可能是幸存下来的企业不得不面对的基本问题。T C L在产业多元化布局方面下了大工夫,产值有希望大幅增加。但是这一步是否成功之道还有待市场考验。诸葛亮《出师表》曾言“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企业在市场中又何不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T CL的奋起一搏,值得鼓励。
商业竞争未必“刺刀见红”中百永辉携手开拓市场
10月13日,中百集团和永辉超市两家公司同时对外公告称,双方已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在建立采购竞价体系和联合采购团队、开展物流基地和重庆地区经营合作、建立交流学习机制等方面构建互为优先、互惠共赢的战略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双方在区域龙头、市场网络、信息物流等方面的优势。从之前的“股权争夺战”,到如今联手合作开拓市场,两家公司间的关系上演大反转。有评论说,这是武汉商业企业首次与同行的公开战略合作。
商业企业竞争是市场竞争最直接的反映。从近期看,商业竞争特别突出地表现在业态之间的竞争,特别是新兴的电商与传统的“坐商”之间的竞争。从大趋势看,以网络商场为代表的电商,处于蒸蒸日上的勃发局面,而传统的铺面商业、实体商业,则处于下风。无论是在销售额的增长方面,还是在年轻人消费群体的争夺方面,电商表现势不可挡。这样我们就看到了两方面场景:一方面各式各样的电商如雨后春笋,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商业奋起直追,不惜大笔投入进入电商领域,如苏宁,索性连名字都改了。但是,市场的魅力恰恰在于丰富多彩。中百集团和永辉超市的合作,提供了应对市场竞争的另一种模式。它与“跨界”的扩张没有联系,却与实力的增强和优势的互补有关。不管怎么发展,得到市场认可才是硬道理“横向联合”或许有其生命力。
境外旅游市场前景无限资本助推企业强强联合
近日,经历3个月停牌的众信旅游正式复牌,并宣布重组竹园国旅。众信旅游董秘曹建表示,众信旅游将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并购具有较强经营实力和盈利能力的成熟企业,在避免陷入“重资产”模式的前提下,加速自建或控制上中下游资产。而重组竹园国旅只是外延式并购的第一步。据分析,两家公司重组后的规模效应将在市场上逐渐显现,尤其是在降低成本和增强实力上。年初登陆资本市场的众信旅游,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进行了一系列投资并购,其中斥资6.3亿元收购竹园国旅70%股权最为吸人眼球。业内人士认为,众信旅游的优势是东南亚旅游批发业务,而竹园国旅的专长则是欧洲旅游批发业务,相比较国内游和东南亚游,欧洲旅游批发门槛较高,一般旅行社难以逾越,而并购重组是最便捷的方式。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去国外旅游”成为中国人最喜欢的休闲方式。在这个大背景下,境外旅游成为最有发展前景的旅游内容也就不足为怪了。利用资本市场实现境外旅游服务的快速扩张,可谓“多快好省”。能向消费者提供更好、更廉价、更方便的境外旅游服务,企业规模是必要条件。从当前看,中国旅游业的规模不够大,相关企业的规模不够大,对迅速增长的中国旅游市场尚不适应,因而外延式扩张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依然有其合理性。但从长远看,旅游服务既要有规模,也要有质量;既要满足大众消费,也要逐步适应个性消费、“小众”消费。可以说,规模大是必须的,但是仅有规模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