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山西省垣曲县文物局获悉,当地文物部门近日在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发现一枚罕见的战国时期“桥形币”,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此次在垣曲发现的“桥形币”宽度约为20—30毫米,两端直线距离约为70—110毫米,厚2毫米,重26克,两端兽头处有方格纹,上端中有穿孔。垣曲县自然博物馆馆长吕东风说,经过初步鉴定,确认此次发现的钱币属战国时期魏国铸造的铜质货币,据推算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此币平首、圆肩、弧档,与战国时期齐、楚、赵、秦、燕、韩各国普遍使用的刀币、布币、圜钱等,有着明显的区别,因其档部如一桥拱,故称“桥形币”。
山西在春秋时为晋国,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史学界多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位于山西省南部的垣曲县,战国时为魏国王垣邑。《史记魏世家》记载:武侯“二年城安邑、王垣”。吕东风介绍,“桥形币”曾经在魏国非常流行,直到秦统一六国后才被废除。由于币形较薄,且年代久远,现存留于世的“桥形币”基本上品相都残缺不全。此次在垣曲发现的“桥形币”形制较为完整,具有十分珍贵的文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