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货当自强”须先让企业放开手
2014-10-30      来源:经济参考报

    多家企业负责人呼吁,国家宜进一步加大税收优惠和融资扶持力度,推进知识产权“专利池”建设,保证政策落地及时性,为国内企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加强对国内企业的扶持,充分发挥“本土优势”。如果国家能出台一系列组合式政策,让企业放开手脚,“国货当自强”就不再只是一个梦。

    加大税收优惠空间

    多家企业负责人建议,国内企业要创新发展,国家在税收优惠方面要尽量给予更大的空间,同时打造一套完整的融资体系,重点解决企业“缺血”的问题。

    广州一家集成电路企业负责人说,在美国等国家和地区,针对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其税收政策非常清晰,既有针对大企业的扶持,也有针对小企业的扶持,都有非常大的优惠空间,我国宜借鉴相关经验,税收优惠政策向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倾斜,给企业更大的空间。

    “不宜采取直接减税的方式,否则反而会让企业失去创新动力。”锐迪科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副总裁赵国光建议,可参照其他国家、地区的发展成本抵扣所得税、事后退税等方式对企业进行税收优惠,但退税的周期应尽量缩短。

    此外,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历军等人建议,国家宜尽快完善国内资本市场,加强金融创新,针对此类企业打造一套完整的融资体系。

    一方面,引导银行和金融机构创新理念和产品设计,给予这些轻资产的科技型企业大力支持。目前多数网络核心设备企业尚处于发展早期,这些企业多数是轻资产的,金融机构应突破传统信贷理念,采取核心技术、知识产权质押等创新方式,推出合理的贷款产品予以支持;另一方面,国家可考虑成立针对该产业的专项扶持基金,从国家层面成立母基金,投向相关风险基金,重点扶持那些有发展前景的企业。

    加强政府采购力度

    多家企业反映,诸多电子产业强国的成功经验证明,在本国产品具备替代进口产品的技术条件时,政府采购是推进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宜借鉴相关经验,大力加强政府采购力度。

    记者调研了解到,国产设备在不少领域已具备替代进口产品的条件。例如,中兴通讯已实现高端路由器的完全自主研发,在即将推出的下一代产品中,三种关键芯片也将全部自主研发,从而保证芯片、软件、整机全链条的自主可控。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常金芸说,目前推进政府采购的最大阻碍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鼓励进口”观念,以及国产品牌认可度偏低等问题。

    “要克服这些问题,需要国家意志、顶层设计。”常金芸等人建议,由商务部等部门牵头,出台政府采购国产设备的明文细则,在国产设备已具备替代条件的领域大力推进政府采购工作,在国产设备尚未成熟的领域,先选一些非核心应用作为突破口,让国产设备在用户反馈中逐渐改进。

    此外,国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孙迎彤等人建议,国家还要顺应国际产业发展趋势,鼓励企业收购兼并,宜由商务部等部门牵头,调整现有政策,引导企业联合做大做强。

    孙迎彤举例说,台湾的联发科技和晨星,两个公司原本是竞争对手,联发科技主要生产手机芯片,晨星主要生产数字电视芯片,后来这两个企业实现了合并,现在实力更强,优势更明显了。

    赵国光说:“企业要做大做强,收购兼并是顺应产业形势的,我们不做,人家在做,差距只会越来越大,我们很多好的企业也会被外企收购,而我国收购兼并是很困难的,费用高昂,程序繁琐,宜由商务部牵头,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鼓励国内企业收购兼并。”

    建设知识产权“专利池”

    多家企业反映,目前我国很多政策出发点很好,但不够细化,操作性不强,加之落地速度太慢,跟不上国际产业形势的发展,因此国家在出台政策时,要注意政策的细化和可操作性,并顺应产业形势,由国家层面自上而下推行,加快落地速度。

    常金芸、孙迎彤等举例说,国家在2011年出台了一个关于企业兼并收购的4号文件,但落地速度太慢,近三年来实现落地的省市寥寥无几。“现在这么好的形势,外企都在做兼并收购的事情,若干年后这个政策落地的时候,很多公司该收的都被外企收购了,该死的公司也死了。”

    “4号文件把整个产业链阐述得比较清楚,但过于笼统,出台后却要求各机构、省市出台配套政策,造成各机构、地方无从下手,因此无法落地。例如税收一直是国家管的,地方政府无法落地。” 他们说,在其他国家,类似的政策可操作性极强,为保证落地速度,都是由国家层面自上而下来推行的。

    同时,针对外企利用知识产权围剿国内企业的情况,业内人士建议,在单个企业力量单薄的情况下,国家可引导业界建立共享的“专利池”,对抗国际巨头。

    业内人士表示,我国应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企业联盟和政府机构的作用,将业界的创新能力整合成合力,形成共享“专利池”。如果我们的企业也拥有一定数量的专利技术,在遭遇对方诉讼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反诉对方侵权,可以减少被动、增加主动。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