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来黄河水 荒地变良田”
——青藏高原最大涉农工程见闻
2014-11-14     □记者 张曦 何伟 青海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西镇多哇村,293亩耕地已经平整一新,新修的水泥支渠连结着几公里外翻腾的黄河水,然而就在去年这里还是一片荒滩。

    “守着黄河没水灌、薄土贫地年年旱、只见农民把汗洒、不见粮食变成钱。”这是多年前青海黄河谷地流域许多农区的真实写照。近年随着青藏高原建国以来最大涉农工程——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推进,这一现象正在渐渐消失。

    40岁的藏族村民拉布说:“我跟随整村搬迁来此已经7年,终于有了自己的土地,我准备种上冬小麦和马铃薯,今后不再靠打工赚钱买粮食了。”

    青海黄河谷地全长325公里,人口密集,少数民族人口达7成多。但耕地面积小、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生产落后。2010年,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全面实施,开发新土地、整合零碎土地、土渠变水泥渠、修建田间道路、建设经济林网等项目全面铺开,所需21亿元全部由国家投资。

    据悉,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规模63.63万亩,工程全部完成以后将新增耕地20余万亩,完整的灌溉系统将结束沿岸农民守着黄河没水浇、靠天吃饭的局面。“新增耕地可容纳15万失地农民、生态移民和扶贫移民,整理后的耕地种植条件也大大改善。”黄河谷地湟水流域土地整理开发项目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赵雄说。

    在化隆回族自治县甘都镇甘都街村,今年刚刚整理过后的土地上“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林成网”,大型机械穿梭其中。“在此之前,羊皮大的碎地零零散散,种地只能靠背驮肩扛,土渠漏水跑水,堵坝口时人在地头蹲半晌才能等来一股指头粗细的水流,忙活一年打下来的粮食才勉强够吃。”村民苏大武说。

    “而如今只要轻轻一拉水泥渠的闸门就可以浇地了,600多块碎土地整合成300多块,面积还增加了。灌溉条件好了,冬小麦每亩可以多打300斤,玉米每亩增收了1000多元。”村民马玉林说。

    赵雄告诉记者,土地开发整理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更是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途径。记者在化隆县甘都镇“黄河彩篮”施工现场看到,由荒滩开发后形成的5000亩耕地上,600个水肥一体化的科技示范温棚即将投入使用。

    “这是青海最大的果蔬生产基地,投产后全部采用恒温无土栽培,产量是普通栽培的一倍。青藏高原长久以来依靠外省物资输送造成‘地少粮少价不少’的现象,将会发生很大改变。”化隆县农业园区办公室负责人说。

    “目前黄河谷地土地整理开发项目已完成建设规模11万多亩,全部工程预计2015年结束,共有近40万农业人口因此获益。”赵雄说。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