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与海尔空调达成独家战略合作,共同开展基于大数据的专业气象服务合作。
海尔方面介绍说,基于互联网时代用户对空气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双方将推动空气大数据在空调产业的应用。与此同时,通过空气大数据的实时共享,海尔研发的空气类产品也将转变为“私人气象局”,用户买走一台海尔智能空气类产品,就相当于把气象局搬回了家。
据了解,中国气象局在我国地面目前共有5万多个观测站,每年新增的气象数据达到PB量级(相当于100万GB空间的数据),较上世纪90年代增长了数千倍,而且仍在快速增长中。更为关键的是,海尔能够借助这些海量的气象大数据可形成短期、中期、长期的精细化气象预测数据报告,并通过数据分析平台变为实时分析应用的“活数据”。
过去,我们总是认为所了解的数据是冷冰冰的、死气沉沉的,而现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正在试图点燃数据,使其变热,赋予生命。
在传统商业中,企业成功与否,绝大多数时候取决于其对用户需求的猜测是否准确,但在互联网时代,更多的在于企业是否真正具备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能力。因而,大数据最重要的特征不在大小,而在死活。
在互联网时代,数据资产已是最重要的资产。但就企业而言,该如何让实时数据分析帮助决策?设计产品的时候,我们的交互界面该如何设计才能实时产生并实时更新行为数据?数据的不断滚动,能不能让客户和企业之间的互动变得更有分量,更有价值?
海尔空调的做法是,将这些大数据通过企业产品应用的落地。这些“大数据”将精确预测小范围的未来天气情况和环境信息。比如今日是否适宜晨练?3小时后的天气变化如何?下午是否可以进行爬山运动?比如,可以检测到比北京某时间段雾霾严重,此时人们可以调整外出时间,准备好口罩等应对雾霾的装备,同时提前做好室内空气净化工作……这些精准生动的专业性建议,将为人们打造“有据可依”的智慧生活。
重要的是,依托于精准大数据,用户的体验会更好。如,海尔目前研发成功的空气盒子、天铂空调等创新产品,均是基于大数据分析统计的结果。这些产品,与其说是单纯的智能空气产品,倒不如说是个人健康空气管理的智能管家。通过结合湿度、温度、粉尘传感器的质量检验与标定服务等大数据,大幅提升海尔智能空气产品的传感器检测的准确性。
再者,海尔智能空气产品通过应用气象大数据,还可以根据室内外温度的变化,自动调整制冷制热功能,即使是在换季昼夜温差很大的时候,都能及时照顾到用户体感的舒适度,从而提供最佳空气解决方案,更人性化、科学化,更具“天性”。
事实上,海尔已开始从空调生产商向生态服务商转型。在这之前,依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专业气象台发布的“中国空气生态圈分布变化地图”及海尔基于智能空调收集数据制作的“中国室内空气地图”,海尔发现,无论是室外还是室内,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空气情况都不尽相同,特别是室外,近两年与过去30年相比,不同季节每个区域的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也发生了变化。
这些均明显地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自然界的空气环境在30年里发生了明显改变,但人们用于调节室内空气质量的家电并没有太大变化;二是在地域、季节、家庭本身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每个家庭都是个性化的、时刻变化的空气圈,但市场上可供选择的空气类产品就那么几类。所以现在中国家庭在室内空气的“消费”上仍处于“大规模制造”阶段,这与用户要求室内空气个性化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人们对室内空气的控制已经在环境变化中落伍了。
落伍的直接表现在于用户对室内空气环境的痛点越来越明显。一是空调会带来空调病等弊端,功能单一,造型传统;二是在雾霾天气加重的背景下,很多家庭需要把七八个空气类的产品都买回家才能满足不同季节的不同需求,不仅花钱多,还让人深陷选择和安置这些产品的困境。
基于此,海尔空调发布了首款可以模块化组合的智能空气产品——“空气魔方”,创新性地实现了加湿、除湿、净化、香薰等多个模块的自由组合。与传统的空气类产品相比,它更像乐高积木类的“玩具”,用户可以在自由组合的游戏中完成对家庭个性化空气圈的重塑。
“空气魔方”的出现戳中了用户使用中的两大痛点:空气和空间。很多网民都在论坛上问“家里到底需要空气净化器还是加湿器”,也有用户吐槽“买太多空气类产品让房间快要变成储物间了”。而用户可根据自身需要购买特定模块并自由组装,需要几个功能就在底座上一层层往上叠加就行了。
毋庸置疑,互联网正在快速颠覆着众多的传统行业。面对“狼来了”,一些传统企业要么自大地“漠视”,要么“惊慌失措”,而海尔却握住大数据这把钥匙,打开了互联网时代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