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发布2014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中国三星蝉联外企第一
2014-11-18     □仲齐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举行了“2014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蓝皮书暨300家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发布会”,公布了国内300家国有、民营、外资企业的社会责任排名。

    在发布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中,三星在所有企业中跃至第13位(去年为21位),再次蝉联外企第一。与此同时,三星也被授予只有14家企业取得的“五星”水平。

    大数据揭秘:

    三星位列外企第一

    作为国家权威的智囊机构,中国社科院从2009年开始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数是分析企业责任、市场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等分数后进行的评价体系。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作为CSR领域里国内最权威、最全面的研究报告之一,在指导和促进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年的数据显示,对比社会责任议题得分情况,外资企业更注重对社区关系维护和供应商管理方面的信息披露;从企业性质来看,国企和外企在责任管理方面要远好于民营企业;从地区分布来看,欧美地区(美国、英国、法国)得分相对较差,东亚地区(韩国、中国台湾、日本)企业得分相对较好。

    值得一提的是,韩国企业今年表现继续抢眼:100家外资企业均分为26.4,而6家韩企取得平均60.1的最高分(10大外企中包括4家韩企),与中国台湾地区(51.5)、日本(35.5)、德国(29)、美国(19)等拉开了差距,处于领先者的阶段。

    在韩国企业当中,三星又以80.2的高分位列外企第一名。“中国三星正是通过蓝皮书看清了自我的现状,找到了学习的对象。通过向同行业的标杆企业学习,中国三星的企业社会责任工作走向了新的高度。”中国三星副总裁王幼燕在出席发布会时表示。

    三星第一的背后:

    源于持续的努力

    “外资企业中位居第一的三星和民营企业位居第一的华为给各家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启示。”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钟宏武对中国三星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三星大中华区总裁张元基看来,企业作为社会公民,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自然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这也是企业经营战略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至2014年,三星在中国市场已经深耕耘了22年。在市场上确立主导地位的同时,三星在 “人才第一”、“绿色发展”、“社会公益”、“顾客满足”和“诚信守法”这五大方面持续开展社会责任活动,并在2014年达到新的高度。

    中国三星的经营理念是以人才和技术为基础,创造最佳产品和服务,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三星认为,为消费者提供代表最高水平的产品和技术,是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为此,中国三星在持续扩大在华研发、不断推出最新产品的同时,更加重视售后服务。尤其是从2014年开始,三星从消费者买入手机到更换新的手机过程中,更加强化提供一流的体验服务,从而与对手形成差别化的竞争力。

    2014年,中国三星在半导体密集投资的陕西省,启动了陕西省CSR示范区建设,全面开展社会责任活动,开始探索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的投资之路。

    中国三星还在今年加大了社会公益的投入幅度,并不断探索新颖的活动方式。不仅为改善贫困地区的青少年教育5年内投入1亿元,同样为改善残疾人的生存环境,也计划5年内投入5000万元。2014年暑假,来自27个省66所三星希望小学中1086名的学生,到北京等大城市走进“梦想课堂”,进行为期两周的游学活动。此外,三星还对突发性灾难进行及时救助。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后,中国三星立刻向地震灾区捐赠价值3000万元的现金与物资,并派遣维修团队赴灾区提供免费维修服务。刚刚在各大网站和电视台热播的2014中国三星企业形象广告中,还首次创造性运用今年三星社会公益活动素材,得到了业内外的一致认可。

    绿色经营理念是尊重人与自然,关注保护人类生活和地球环境,引领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理念。今年,三星不仅持续推动员工定期清理附近社区的“一山一河”活动,还把接送员工的客车全部更换为环保车。在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之际,中国三星连续第三年出版《中国三星企业环境报告书》,力求环境信息公开,呈现给大家一个真实的绿色三星。

    三星在做好自身诚信守法经营的同时,也在时刻帮助供应商做好守法经营管理。今年10月,在三星供应商较多的天津和惠州地区,三星电子分别召开了中国供应商守法经营宣誓仪式和企业社会责任交流大会,督促中国供应商守法经营,内容包括严格执行中国劳动法、遵守环境安全标准,建造舒适、安全的生产企业。

    当今社会,需要企业勇敢地承担责任、积极地履行责任。为了实现“做中国人民喜爱的企业,贡献于中国社会的企业”的目标,中国三星正在将责任管理融入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脚踏实地地推进社会责任工作。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