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东西狭长的版图上,西有呼包鄂金三角,东有锡赤通、阿海满经济区,位于中部的乌兰察布是全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社会建设实力不足和城市发展的被边缘化,成为制约乌兰察布实现跨越发展的瓶颈问题。
当渴望冲破“瓶颈”实现跨越发展的乌兰察布人再一次翻开地图,直线距离不足两百公里的乌兰察布市、大同市和张家口市,在京津冀经济圈和呼包银榆经济圈之间的三角地带上赫然凸显,并在区域合作蓬勃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全面启动的利好背景下,正由一条携手发展的“金线”清晰相连。
一个区域萌生一个契机
“乌大张”三市区域面积10.6万平方公里,共辖42个旗县市区,总人口1078.8万人。从雁门、代群到张垣特区再到察哈尔特区,特殊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和民族构成使三市人民的血脉里融合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绵延雄伟的长城构筑起三市人民共同的价值观。
“乌大张”三市同属能源矿产富集区和生态功能区,有着极为相似的资源禀赋和较强的产业互补性。在能源产业方面,大同是“中国煤都”,煤炭生产输出占有很大份额;乌兰察布是自治区和国家重要的能源输出基地,是“西电东送”的桥头堡;张家口则正处于华北较大的电力负荷中心,三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上下游能源产业链条。
在产业转移方面,大同近年来加大了煤炭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正从“中国煤都”向“太阳能之城”转移;张家口因距离北京较近,是国家治理雾霾重点城市之一,工业项目发展受到一定限制,急需进行产业转移;乌兰察布目前在园区平台建设、电价、土地、投融资等方面已是内蒙古地区最优惠的城市之一,被列入国家区域性承接产业转移规划,对于承接大同、张家口地区煤化工、煤炭储配、机械制造等产业项目具备成熟的发展条件。
直面如此利好条件,一个联手发力、抱团“突围”的想法在乌兰察布的决策层日渐成熟:充分发挥三地地缘相邻、生态相同、习俗相近、商旅相通、产业互补的有利条件,大力推进地区间基础设施相连相通、产业发展互补互促、资源要素对接对流、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商贸旅游互联互通,着力打造高效联动、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经济社会合作体,努力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联手推动“乌大张”长城金三角经济合作区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功能区、协作区,并设法让其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种想法达成一种默契
有“想法”就会努力寻“办法”。一时间,有着同样想法的“乌大张”三地在发展“金线”的牵引下,有了抱团突围的默契。
(下转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