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财富“兜底”显行业不成熟
2015-01-09     □刘振冬 来源:经济参考报

微财富也“兜底”了。日前,微财富公布了“中汇盈”事件的解决方案:用户可将“中汇盈”项目债权转让至微财富,由微财富合作的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负责债权追偿,用户可以如期拿回本金和收益。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发生的数起风险事件,纵观其化解过程,投资者权益大多数得到了保障。但与其说“刚性兑付”是为了维护投资者的合理权益,倒不如说是市场参与各方博弈后的结果。

眼下,P2P行业的现状鱼龙混杂。“行动在前,政策在后”,一直被视为互联网金融圈的默认规则。在监管政策未明朗前,各家平台都想抢占先机,但也不乏趁机圈钱、骗钱跑路的搅局者。

据网贷之家统计,截至2014年底,中国网贷运营平台1575家,其中2014年新上线的网贷平台超900家(含问题平台)。但是,2014年问题平台达275家,是2013年的3.6倍。其中,仅12月单月问题平台就高达92家,超过2013年全年(76家)。

与此同时,“赔本赚吆喝,打品牌,抢市场”,成为互联网金融特殊的风景线。在行业突进的时代,任何一家平台都不愿出纰漏,造成用户流失,进而导致掉队甚至失去入场的资格。此前,红岭创投选择兜底后,不但度过了信用危机,且成交量一再突破新高。

作为新浪旗下布局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棋子,新浪为微财富平台上所售资产的安全性增加了背书。此次微财富的解决方案,一方面表明平台对投资人利益进行了最大限度的保护所做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是当前市场环境下对自身品牌信誉维护做出的选择。从这个角度看,刚兑只是当前行业走向成熟过程中的阶段性产物。

但是,观察行业的未来发展,有序打破刚兑是必然趋势。

此前,央行在其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中表示,“刚性兑付”现象有悖于“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市场原则,扭曲市场纪律,干扰资源配置方式,带来诸多问题。并称,应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有序打破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

刚性兑付作为我国金融市场中“神奇的存在”,不仅增加了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也引发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一方面,刚性兑付导致理财产品的风险和收益不匹配,诱发投资者资产配置不合理调整,抬高了市场无风险资金定价,引发了资金在不同市场间的不合理配置和流动。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较少被打破,一些理财投资者的风险承担意愿远低于股票、外汇、基金投资人,过于追求收益,不愿自担风险。而金融机构一旦存在第三方兜底或介入的预期,为吸引投资者,也会忽视项目的风险,优先选择收益高的项目,尽职调查和风控薄弱。

作为近两年呈现爆发式增长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行业监管体系远未形成。而在监管层为数不多的表态中,也能看出“不兜底”是未来监管的方向。央行认为,当理财产品出现兑付风险时,应合理界定理财发行方、渠道方和投资者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各自承担相应的风险,以此推动理财业务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质。

从监管的态度看,无论是微财富,还是此前的红岭创投,本息全额兑付所承担的责任实则超过了平台本身所应承担的责任部分。不可否认,这并不是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中的做法。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