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了口袋 “富”了脑袋
——“中国改革第一村”新见闻
2015-01-13     □记者 杨丁淼 施永南 周瑜 合肥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夜幕降临在有“中国改革第一村”之称的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尽管寒风刺骨,但一排排二层小楼华灯初上,飘出饭菜香,给人以温暖的平静。

36年前的冬夜,一样的寒冷,不一样的平静。18位庄稼汉以“托孤”的方式“铤而走险”,分田到户“大包干”,最终酝酿成一场波及全中国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浪潮。

今天的小岗,高标准农业产业园集中连片,一排排二层小楼青砖黛瓦,村民广场前三五个老人围坐着拉家常,俨然一幅城市社区的景象。在“大包干”和沈浩精神的激励下,小岗人砥砺前行,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迸发出全新能量。

近年来,小岗村每年接待游客、考察团体近百万人次,小岗村第一书记张行宇陷入深思,“全国各地都来小岗,究竟看什么、学什么?”

答案显而易见:前有“大包干”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后有原书记沈浩清廉为民的公仆精神。然而“一夜跨过温饱线,二十年未过富裕坎”的现实让曾经安于现状的小岗人十分尴尬。

“精神高地,决不能成为物质洼地。”张行宇说。

新一届小岗村两委班子谋划了50项重点工程。当年沈浩提出的“高效农业、旅游业和招商引资发展工业”三步走战略,正成为拉动村民致富的三驾马车。

——随着金小岗、宝迪种猪等一批高效农业企业进驻,当年分田到户的带头人成为土地流转的先行者,土地在“聚合”中发生“裂变”,亩均产出价值数倍于流转前。

——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带火了村民办农家乐的热情。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在自家开的“金昌食府”介绍,旅游旺季大巴一辆接一辆,生意十分红火。对于现状,老爷子表示满意但不满足,他仍期待着小岗人共同富裕的那天。

——占地5平方公里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已经获批,全产业的价值链条正在布局。

近年来,小岗村村集体经济也从无到有,2014年收入突破66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1.4万元,远超安徽农村平均水平。

两次经历“穷则思变”波折的小岗人深深意识到,只有教育先行和道德引领,才能保证不在改革大潮中落后。如今,小岗村有了九年一贯制学校,富起来的村集体经济投入大量财力提高教师待遇,补贴学生校车费用。

“百姓大讲堂”活动邀请法律、农业技术、惠农政策等领域的专家给农民讲课,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深受村民欢迎。一次讲座结束后,一位“大包干”带头人握着主讲人的手朴实地说,“你讲得太好了,我一泡尿憋到现在都舍不得去厕所”。

更令人欣慰的是,村民素质的提高在新一代小岗人身上充分体现。主干道友谊大道建设时,涉及部分房屋立面改造,一位村民嫌补偿低拒不配合,村干部一筹莫展,结果这位村民12岁的小孙女做起了奶奶的思想工作,还赌气地说“不能因为我们一家影响大家,你不配合我就不上学”。在小严香的帮助下,改造工程终于顺利实施。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