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施政报告 住房列为重点
港府将助力中低收入家庭置业
2015-01-16     □记者 王旭 香港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日前在立法会发表了第三份施政报告。报告涵盖方方面面,重点包括协助中低收入家庭置业,以及预留500亿元作为退休保障、输入外地劳工、叫停投资移民等。施政报告着墨最多的,当然是港人最关心的房屋问题。

高房价由来已久,梁振英的每份施政报告几乎都将其列为重点。此次梁振英提出,要积极探讨通过房委会、房协、市建局及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等机构,多管齐下增加资助出售单位供应,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更多选择和置业机会。

香港人的住房分两种,一种是私人购买的,一种是政府开发的。政府开发又分“公屋”和“居屋”。“公屋”类似于内地的廉租房,仅限于低收入者租住,“居屋”则类似“经适房”,低价从政府资助计划中购买。但与内地不同,香港居民购买的“居屋”只有部分产权,要出租或出售,就需补交费用或按比例缴纳出售部分。目前,香港约有29%的人口住在公屋,约有17%的香港居民住在居屋类住宅。共约有46%的人口居住在公营房屋住宅。

所谓“多管齐下”解决低收入者住房问题,特别是解决青年人置业问题,当然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但核心问题在“地”,地从何来?

梁振英在施政报告中明确指出,香港众多社会和经济问题的根源是发展用地短缺。香港缺的不是土地,缺的是可供发展用的土地。

香港特区陆地总面积约1104平方公里,已开发土地仅占其中的约25%。这里面有山地和丘陵地面积较大,也有土地规划的原因。难以想象,在香港这个寸土寸金、人均居住面积只有15平方米的大都市里,四成土地被划作郊野公园,总共四分之三的土地闲置。

梁振英在反思政府规划问题时说,亚洲金融风暴后香港经历了长时间经济低迷,楼市下滑,政府减慢了规划及开发土地的速度和规模,没有预见到经济复苏对发展用地的庞大需求,同时为了改善环境,把大量土地规划为非发展用途,包括郊野公园,并把新规划发展土地的发展密度降低,造成了近年房屋供应严重不足。

要持续增加或保持较高的住宅供应量,特区政府必须解决土地问题。地从何来?数来数去,要么填海造地,要么从现有土地中找。前者如特区政府提出的在大屿山兴建人工岛等,需时甚久;后者就要改规划,把保护价值较低的绿化地,或者是主要从事工业活动的乡郊农地,重新规划发展为住宅用地。

不少香港专业人士认为,第二条思路在解决现实土地问题上是可行的,但是,恰恰这些看似比较适合及容易改变用途的土地,实际上涉及不少章则、规程及制度,一旦讨论起来,便会引起争议。

一直以来,香港社会上经常出现一个矛盾情况,一方面社会有觅地建屋的共识,以解决房屋问题,但另一方面只要涉及使用这些“闲置”土地时,却不愿意作出任何改变,反对发展。最终,政府在觅地及造地的问题上,屡屡面对重重困难。

不少人士已经呼吁,未来香港如何发展,市民大众也要好好考虑,毕竟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必须有所取舍。也有不少人士站出来反对把民生问题政治化、把探讨商量“口号化”,摈弃为反对而反对的思维。

梁振英在施政报告中表示,在2014-15至2018-19的五年期内,预计共有77100套出租公屋住房落成,未来将维持每年平均兴建约20000套公屋住房的目标。房屋委员会还将于未来两个年度预售超过4700套居屋住房。有分析指出,这个目标是比较实际的,当然就香港的需求来说还远远不够。要想切实解决问题,还需香港各界人士形成共识,踏实推进。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