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初,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迎来积极的信号,不少投资机构从健康服务业的“大蛋糕”中嗅到了投资的机会,纷纷将目光投向公立和民营医院,投机性地“大干快上”。一些公立医院也巧立名目,在追逐新的医改浪潮中迷失了方向,使一些地方的医疗市场波涛汹涌。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院长郝义彬说,如今,医院进入“深水区”,医改不会总是波澜壮阔、风起云涌,而是静中有动、由浅及深。有一个词叫“静水深流”,意思是,水面风平浪静,水下激流涌动,这种变化往往不易觉察。医改静水深流,这也是一种新常态。
记者采访深感,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医改迎难而上,清晰的发展路数可圈可点,难能可贵,真的很给力。
摒弃浮躁
在医院发展上深嵌“耐心”和“定力”
如人们所见,医改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用遍布荆棘来形容。然而,正是在如此背景下,新医改坚定拉开帷幕。
如何适应医改新常态,作为一名公立医院的院长,郝义彬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首先需要公立医院院长的“心常态”,不能搞医院“大跃进”,不能搞医疗设备“军备竞赛”,不能玩弄“概念医院”,追求轰动效应,而要在医院发展上深嵌“耐心”和“定力”,冷静理性而又积极主动,不急不躁而又精准发力,如此避免急功近利、防控医改风险,方能让医改掷地有声,让医院发展惠及民生健康。当院长的心才能有更多的“从容”和“淡定”。
医院干部职工谈起中心医院这几年的发展思路时,动情地介绍起医院五年前的状况,那时,医院没能抓住自1998年开始的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为发端的医疗改革带来的机遇,找准公立医院发展的定位。与此同时,其他医院发展迅猛,中心医院作为郑州市属的“三甲”综合医院,综合竞争力落到了后位。
2005年,医院自筹资金2亿多元,新建一栋21层5万多平方米的智能型病房大楼。医院债台高筑,当时负债率达到80%,职工基本工资都得不到保障。医院中间地带挖了个大坑,没有资金建设项目,人们说郑州中心医院真的要掉到坑里了。
志在山顶的人,不会停在半山腰。
2009年11月,郝义彬出任郑州中心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刚履新不久,他谢绝有人建议他将前任的工作套路全盘否定,大刀阔斧地烧“三把火”,做自己的形象政绩工程。
郝义彬用一年多时间,进行了清产核资、人力资源、专业体系、基础设施、医疗设备和医院管理等六个方面的深入调研,重点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规划发展步骤。
一年后,他们确定把医院建设成为“专科突出、技术先进、服务优质、管理一流、省内领先的现代化区域医疗中心”,率先提出了医院“二次创业和全面复兴”的战略目标,并制定了医院“五年发展规划”和“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2010年至2011年为第一阶段:“强本固基,凝聚人心树形象”;
2012年至2013年为第二阶段:“强化内涵,全面提升建强院”;
2014年至2015年为第三阶段:“强大规模,持续增长铸品牌”。三个阶段,交叉运行,瞄准目标,整体有序推进。
科学的改革抉择,对于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来说,是引领医院进入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二次创业和全面复兴”时期,推动医院改革迈出了关键步伐。
迈务实开拓步伐
谋郑州医疗新高地崛起
2010年以来,医院按照五年发展规划,以崭新的理念把握机遇,抢占市场,在三个阶段中,从治理整顿年、巩固基础年到内涵提升、效率提升年、综合提升年,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医院全面复兴。目前,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已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和急救为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2011年8月,经批准,医院重新获得开展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肝脏移植和肾脏移植资格。心血管内科被确定为郑州市2011年至2015年度重点学科。乳腺甲状腺外科、妇产科、内分泌科、皮肤科被确定为2011年—2015年度郑州市重点培育学科。重症医学科是河南省重点培育学科。医院拥有省市重点或重点培育学科6个。
他们完善重症医学科专科建设,下发《郑州市中心医院关于加强重症医学科管理的规定》,明确各重症医学专业收治病人的类型,规定了病人收入、转出重症医学科的标准。
2012年4月,在郑州历史的年轮中,诞生了一个重要的节点——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揭牌,这是医院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标志着医院进入了河南省优质医疗机构的行列,显著提升了医院的社会形象和品牌形象。为郑州卫生事业发展史书写出辉煌的一页,也为领唱郑州新医改写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郑州市卫生计生委有关领导说,医院与郑州大学这个医学教育高等学府合作后,可实现高新医疗技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更多地承担危重疑难病的诊治,联合开展高新技术攻关,在为患者提供更加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的同时,使医院突出的专业特色得到更好的发展。
近年来,医院共引进博士10人,硕士研究生443人,实用型副高以上人员41人。目前医院共有专业技术人员2586名,其中硕士研究生434名,正高级职称86名,副高级职称178名。在2013年省市学(协)会换届中,医院共有省级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以上22名,市级专业委员会主委19名,副主委95名。
据统计,2013年,医院市级科研立项10项,省级立项4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通过鉴定科研成果6项。开展基层医师培训班18次,共计1360余人参加,全面开展了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培训34人。全年共举办省级专业会议9次,市级15次,国家级1次,扩大了医院专家团队在业内的影响力。
医院的院士工作站、转化医学中心、综合实验中心、博士后研发基地等机构的一系列改革,为医院构建起强大的科技平台。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跨越发展风生水起,穿越了医改深水区的暗礁和巨浪,用开拓务实,迎来一个崭新的郑州医疗新高地的崛起。
对此,郝义彬感慨地说,医院发展蓝图频繁转换的“交流电式”谋划,已经无法适应新常态。在医改蓝图上的每一处落笔,院长都应该怀着如履薄冰的心情、慎而又慎的态度、责重如山的觉悟。不能光想着“任期政绩”,只谋划眼皮底下的事,在观念上还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
2014年11月12日,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发布了“2013中国省会市属竞争力100强医院”榜单,郑州中心医院名列第六名。
推进城乡医联体改革
切忌“虚晃一枪”
郝义彬说,中央领导近日提出推动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真正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我们早在2012年探索建立的医联体作为我国新医改试验田的“苗圃”,有效加强了基层医疗力量,切中了医疗资源“头重脚轻”的弊病,对推动这一改革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郝义彬说,医联体改革要取得成功,大医院作为医联体的头雁,无论何时,都必须要厚德载物,充满正能量,如果德不厚,那就难以承载起市场的风风雨雨,德不高居高位,识不高谋大略,才不高担大任,对建立医联体而言,都是很危险的。
郑州医联体第一步走好了,“绿化面”才能不断扩大进而长成森林,由于这是一项全新的探索,因此,需要他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掌握其内在规律,切实建设好医联体,为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做出一个公立医院的贡献。
中国全科医生实在太少了。记者调研了解到,从西部落后地区到东部发达地区,几乎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缺全科医生。
卫生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注册的全科医生仅有7.8万名。而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也就是说届时将需要30万-40万名全科医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曾益新指出,目前我国全科医生不仅仅是数量不足,具有医学本科学历并经过严格全科训练的全科医生更是少之又少。
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科医生需求告急!
郝义彬再一次抓住了这一巨大的城乡差别医疗市场,他们依托郑州大学的教学优势,凭借自己不断增强的实力,率先摘得了河南省认定的郑州市全科医师培养基地的金字招牌。为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成果添上又一个注脚。
医院党委书记丁凡介绍说,经努力,建设全科医师培养基地与医院业务用房合并成功立项,实现一同规划、一同设计、合并建设。合并后项目总面积为3900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1.6亿元,其中各级政府投资达2/3以上。设计功能包括急救中心、内科系统700张床位的病房、培养基地用房等。2013年,攻坚克难,统筹推进,全科医师培养基地和综合门诊楼实现提前8个月封顶。投入使用后,将担负河南省、郑州市赋予的406名全科医师培训任务。
中原大地进入隆冬时节。冬天带给人们沉静的思考,也蕴含着迈向春天的激情。在阳光与风雨中走过了一个甲子年,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为医院60荣光自豪。
如何在新医改新常态中高举薪火传承的火炬,继续创造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发展的又一个春天,我们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