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新思维解读2014年中国经济数据
2015-01-21     □马光远 来源:经济参考报

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4年全年经济数据,外界最为关注的GDP增长最终定格在7.4%这个数字上。对于这个数字,当日网络用得最多的标题是:GDP增速创下24年新低。

从当日公布的2014年一系列宏观指标看,经济整体下行的压力贯穿全年,很多指标创下近年来最差表现。尽管如此,笔者认为,2014年全年GDP增长7.4%仍然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数字,是一个一点都不差的数据。有些人之所以极力渲染这是“24年最差的数据”,完全是因为很多人的思维仍然停留在过去,拿过去的标准,拿过去30多年的快速增长周期作为参照系。

事实上,从大周期来看,中国经济已经今非昔比,经济总量、经济增速、经济增长的动力以及产业业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了63万亿元人民币,是全球第二个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美元的大国。中国经济从30多年前一个小的经济体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从短缺经济体成为过剩经济体,从工业小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从一个温饱经济体正在嬗变为小康经济。

这一系列的变化意味着,中国经济基本面不仅发生了量的巨变,更是发生了质的飞跃。用过去的眼光看待中国经济,用过去的思维思考中国经济,既不准确,也不现实。以经济速度而言,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已经正式告别高速增长进入到“常态增长”阶段,经济增速将在7%左右运行。

而且,如果中国经济在未来10年能够保持7%的增长,仍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好的增长表现。从2014年全球经济看,除了美国强劲复苏,无论是发达经济体的欧盟、日本,还是新兴市场的巴西、俄罗斯,经济增长都远逊于中国经济的表现。2014年中国经济有很多问题,但很显然,问题不在于经济增速慢。

必须承认,2014年的中国经济在“三期叠加”效应下,经历了极其困难的局面,但这种困难绝非经济增速太慢,而是由于过去过度强调速度而造成的一系列矛盾和风险的爆发:其一,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导致对于美国经济复苏对新兴市场的冲击缺乏必要的应对措施,因而受到各种冲击;第二,由于过去10多年对房地产过度依赖,在房地产下滑的情况下,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效应;第三,金融改革的滞后导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成了普遍性问题;第四,金融危机以来的连续刺激,导致房地产泡沫、债务杠杆高企;第五,由于对中国人口红利、资源和环境红利的过度依赖,企业创新不足和核心竞争力缺失的问题愈加突出。这些问题,多年以来老生常谈,但从来没有真地痛下决心解决,因而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引发系统风险的概率大大提高。

因此,中国经济的真正问题绝非速度出了问题,而是长期以来对速度的过度依赖。尽管高层一再强调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强调对速度保持平常心,但过去的惯性思维决定了很多人眼里只有速度二字,速度障目,不见森林。在这种速度思维的定势下,宏观政策的正确选择可能会受到影响,看不到经济的真正问题和风险,而只是寄托于虎狼之药,戕害中国经济的长期健康。(下转第三版)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