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尔羌河水 殷殷润刀郎
2015-01-21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刀郎是古代居住在塔里木盆地个别地区人的自称,他们勇敢剽悍,勤劳朴实,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举世闻名的大沙漠——塔克拉玛干的边缘、叶尔羌河畔开出绿洲。直到现在,在麦盖提居住的许多人仍自称为刀郎人,并把他们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刀郎。

刀郎人的美丽家园

13世纪,蒙古人兴起于漠北高原,他们勇猛好战。成吉思汗马鞭一挥,战刀一指,短短几年时间就征服了亚洲和东欧,建立了蒙古帝国。天山以南及中亚广大地区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从14世纪末到16世纪末的两百年间,刀郎人就产生于这块封地之上。

在察合台时期,“刀郎”一词是“集中”、“成堆地聚在一起”的意思。这大片的封地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南边缘、叶尔羌河畔,在沙丘与河流间生长着茂密的胡杨林。有绿洲,有水源,这就是刀郎人最初的美丽的家园。

他们在叶尔羌河下游平原荒无人烟的大漠胡杨林里,过着自由自在的迁徙流浪生活,“刀郎”的称谓就是在那时有的。越来越多的流浪者听说了这个神奇的地方,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人渐渐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刀郎人不断壮大。大家虽然不同民族,但同命相怜,同舟共济,互相帮助,形成了善良、仁慈的品性。

从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开始,历史的变迁,人文的进步,刀郎人放弃了原住地,开始向附近地区迁徙,他们依水而居,沿着叶尔羌河流域四处搬迁。叶尔羌河流域为刀郎人提供了牧业发展的一片辽阔草地,这样的环境条件有利于从事牧业,使他们形成了农业为辅,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由于麦盖提自古以来就是南疆商道,慢慢地就形成了旅客和当地人之间的买卖,形成了市集,人们以刀郎人的名称称这个地方为“刀郎村”。

由于叶尔羌河流域相对封闭,此后几百年中,在闭塞的环境里,刀郎人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俗、语言、文化、艺术和心理特征。他们靠坎土墁和苞谷馕唤醒了沉睡的荒漠,直到20世纪。刀郎人用勤劳的双手建造了自己的家园,从狩猎游牧走向了农耕,建立起了一个个村庄、乡镇,留下了名曰“刀郎”的村庄和乡镇,供我们去探索、追忆。

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如今,刀郎人集居的麦盖提县已是闻明全国的“刀郎麦西热甫之乡”、“刀郎木卡姆之乡”。

文化的锦囊:刀郎麦西热甫

“麦西热甫”,维吾尔语中有聚居和集会的意思。传说,古时麦盖提县一带野草丛生,野兽成群,刀郎人经常开展狩猎活动。这些活动,对他们以后创作的歌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005年国家农业部“中国特产之乡”推荐及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授予麦盖提县“中国刀郎麦西热甫之乡”荣誉称号,2006年“刀郎麦西热甫”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刀郎麦西热甫”开始时,先由一位艺人唱序曲,接着,乐队奏起乐曲,一对对青年男女翩翩起舞,随着乐曲的变化,舞者的动作仿佛在开展一场紧张有序的狩猎活动。男的舞姿似在寻找野兽的踪迹,女的舞姿似乎在为男人照明。接着,随着乐曲节奏的加快,舞蹈的动作也加快,仿佛进入了与野兽搏斗和棒打的动作。由于整个舞蹈动作十分激烈,旋转的动作多,一些体弱的人因而中途退场,只有那些坚持到最后的人,才是被人们称赞的“舞王”,而受到人们尊敬和羡慕。

跳舞的乐曲称之为“刀郎木卡姆”,共分九个套曲,主要由“卡龙”琴、“热瓦甫”、手鼓和“萨巴依”等乐器伴奏。根据刀郎麦西莱甫的内容和娱乐形式,可分成乐曲舞蹈部分、娱乐部分和“惩罚”部分。配合舞蹈的刀郎木卡姆乐曲的歌词,主要是采用当地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刀郎木卡姆来自民间、质朴、粗犷,有十分浓厚的游牧气息,他们在演唱时个个都很尽兴,声嘶力竭,全力以赴,没有什么音乐技巧,就是一种对生活的表达和感受。

心灵的徜徉:刀郎农民画

“刀郎农民画”是“刀郎人”极富生活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的优秀成果,是一种带有原始形态的稚拙绘画艺术,是我国现代民间绘画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她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魅力享誉国内外画坛,并步入了全国农民画的先进行列,引起了国内外美术界的注目。

刀郎农民画与内地农民画有较大的区别,有着相对独立的艺术风格和特征:一是浓墨重彩,色调鲜明,画面个体易于区分,画面鲜艳,引人注目;二是比例不循常规,造型夸张,耐人寻味;三是随意摆置,不落俗套、自由奔放;四是淳朴自然,紧切实际,美观大方,生活气息浓郁,五是想象丰富,内容繁多,天上地下随意取材;六是表现手法和绘画技巧简单通俗,风格迥异,自成一家。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