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整个家电产业掀起了一股“抱团”热:先是家电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走到了一起,紧接着又有家电企业与家具企业联姻,一时间整个产业的跨界合作热潮空前高涨。整个产业为何出现这种现象?这些企业间的合作背后有什么异同?《经济参考报》记者就相关话题采访了家电产业问题专家罗清启先生。
跨界互联成产业发展新常态
《经济参考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整个产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其中跨界合作成为部分企业转型的重要方式,近期业内就掀起一股跨界合作热潮,怎么看这一现象?
罗清启:企业间跨界合作的热潮只是一个表象,要评价这一现象关键是站在这些合作企业背后反映出的企业间发展生态差异的角度去考量。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企业的发展模式,更重要的是让整个产业的竞争规则发生了变化,以往单纯依靠企业自身能力参与市场竞争的方式正在改变,以生态圈的形式参与竞争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常态。单就这一点来讲,竞争方式的变化让企业必须在不断创新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围绕构建核心竞争生态圈体系去完善企业的能力,这是目前行业内出现抱团现象的根本所在。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只是将合作当成舆论炒作的热点,就很难在经营层面带来实质性颠覆。因为双方仅仅是实现了业务板块的叠加,但并没有搭建出更加完善的生态圈,而评价生态圈是否搭建成功的重要标准就是相互用户的价值最大化。从这一点上看,企业跨界合作的关键还是要实现各方优势要素的互联,通过搭建完善的生态圈来不断创新产品形态和用户体验。
跨界核心在构建开放平台
《经济参考报》:在这股跨界合作热潮中,既有互联网企业,也有家电企业,可以说是涵盖了众多产业领域,这些企业间合作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罗清启:我认为,合作的关键不在于企业的产业属性上,而是应该聚焦在企业合作搭建的生态圈属性上,而这个属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形成全新的开放生态圈。
互联网时代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让企业发展的驱动力不在单纯取决于企业自身能力的大小,而是聚焦到企业搭建平台的开放性以及聚集资源的能力上,从目前全球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众多领先企业的发展看似是一种产品或者趋势的流行,实则是一个平台思维的体现,搭建起聚合不同资源的开放平台。
对实现合作的企业双方来讲,合作的初衷肯定是实现双方能力的相互叠加,从而有利于各自的发展。但从本质上看,对方的能力能否真正转移到企业身上取决于企业平台的开放性,有的企业间虽然实现了合作,但由于其自身平台的局限性以及定位等各种因素限制,它不能完全对整个生态开放,其实这一点是相当致命的。
当然,我们也看到在目前合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海尔U+这样的完全开放的平台,他们对整个产业创新资源开放,同时依托于企业的平台化转型,可以更好地聚集各种创新资源,从而驱动企业发展。所以说,企业间实现合作仅仅是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步,真正的考验是这种合作后真正的开放性平台能否构建起来。
创新需求是永恒命题
《经济参考报》:在目前这种产业合作热潮背后,企业间的发展关系转变成产业联盟之间的比拼,这是否会影响未来的产业格局,主导未来产业格局的将是什么企业?
罗清启:企业联盟间的竞争效应传导至市场层面是毫无疑问的,将对未来的产业格局产生极为关键的影响。事实上,无论是单个企业还是企业联盟,它们的发展在本质上都取决于对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上,而建立企业联盟的初衷则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这种需求。
所以说,无论整个市场怎么变化,整个时代如何变化,满足用户的需求都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永恒命题,围绕这一点企业联盟必须实现两个颠覆:一是颠覆传统的“干燥”状态,也就是避免产业板块简单的相互叠加,转而聚焦到生态圈的构建上;二是用户需求的快速洞察,通过大数据运营更好地把握和分析用户需求,这才是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者中保持优势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