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釉瓷:元明清三代的发展与兴衰
2015-01-30     □燕语君达 来源:经济参考报
▲明宣德 蓝地白花折枝花卉纹盘 洛克菲勒基金会藏
▲元 霁蓝釉白龙纹菱口盘 直径46厘米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元代 霁蓝釉白龙纹菱口盘 原欧洲私人收藏,2014年由中国藏家购藏 交易价:1600万欧元
▲南京博物院镇院之宝:清乾隆 蓝釉描金粉彩开光转心瓶
▲清雍正 霁蓝釉弦纹盌(一对)
▲清乾隆 霁蓝釉描金皮球花赏瓶 南京博物院藏
▲扬州博物馆镇馆之宝:元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不久前,与友人一起前往南京,参观了在南京博物院举办的堪称2014年岁末国内最重量级的学术展览“藏·天下——庞莱臣虚斋名画合璧展”。此展由南京博物院联手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共同推出,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庞莱臣藏画的第一次公开展示,展出了清末民国时期江南收藏大家庞元济(字莱臣,号虚斋)旧藏的一批北宋至明清时期的中国历代书画名作,可谓件件珍品。而在参观完画展之余,又重点参观了南京博物院镇院之宝及南京博物院馆藏中国古代瓷器。

对于笔者而言,欣赏书画只是兴趣,研玩瓷器才是“真爱”。对于一座大型公立博物馆而言,能够为一件馆藏品单独设立一个展馆,这是不多见的,唯有国宝中之国宝,才能享此殊荣。而这一殊荣,南京博物院给予了馆藏重器、镇院之宝“清乾隆·蓝釉描金粉彩开光‘乾隆帝行围图’转心瓶”(简称:清乾隆帝行围图转心瓶)。

乾隆皇帝与存世孤品“转心瓶”的情缘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这件“清乾隆帝行围图转心瓶”通高约70厘米、口径约20厘米、底径24厘米,由盖、颈、外瓶、内胆、夹层和底盘六部分装配而成,装饰分外观装饰与主题纹饰两部分。外观装饰通体以亮丽的蓝釉为底色,再配用金彩,显得华丽富贵。器身的如意云头纹与莲瓣纹内均施仿青铜釉,铜色黯然,与金彩相映,古致典雅。主题纹饰为清高宗行围图,由粉彩漏窗式景障、动态牙雕人物近景、乾隆行围牙雕人物和粉彩秋郊山野背景图四部分组成,形象地再现了皇家行围的盛大场面。整器结构奇巧,造型端庄,工艺繁复,纹饰精妙。它的制作借鉴了珐琅、绘画、青铜、玉石、园林、牙雕、小木作、机械技巧等工艺手法,使转心瓶富有时空变幻的艺术观赏效果。器底施湖绿釉,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转心瓶”为清乾隆时期,景德镇官窑创制的特有瓶式,在镂空的瓶内套装一个能够转动的内瓶。据考证,此器烧制于乾隆八年(1743年)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之间,原放置在清奉天行宫,即沈阳故宫,1914年由民国中央政府收存于当时的北平古物陈列所,1933年划归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即现在南京博物院的前身,是一件流传有序的官窑重器。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官窑生产了二、三十件转心瓶,但此种结构的仅此一件,因此,此器为存世孤品,极为珍罕。

“清乾隆帝行围图转心瓶”是表现乾隆皇帝东巡行围的纪念性作品。由于清代是满族政权,满族的前身为女真族,其渊源可以追溯至周武王和成王时代的肃慎氏,肃慎氏以楉矢(用楉作杆的箭)和石磬入贡,因而,满族骑射打猎的传统十分悠久。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了八旗制度,人们平时打猎、督耕、放马习武,没有户籍仅有旗籍。皇帝出巡,是中国古代社会一项重大政治活动,以期通过威严的皇权使国家强大。据《清史》记载,乾隆帝曾于当朝八年(1743年)、十九年(1754年)、四十三年(1778年)、四十八年(1783年)四次东巡,少则两个月,最长达四个半月。盛京故宫是其主要的驻跸之地。乾隆帝的第一、二次东巡,恰值32岁和43岁的壮年,他沿途跋山涉水,行围演武,他把这看作是为保持八旗军队骑马射猎武功所做出的榜样。晚年的乾隆帝十分怀旧,将此瓶置于盛京故宫,既作为陈设赏玩,追忆往事,以慰藉其怀旧之情,同时也是对东巡不忘根本的宣诏。

蓝釉瓷精品少 雍正蓝釉最受追捧

从蓝釉瓷器的拍卖市场情况来看,尽管历年来在海内外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拍的蓝釉瓷总量达数千件之多,但除去那些明显的赝品、仿品,以及来历不明、真伪难辨的器物外,来源可靠、流传有序的蓝釉瓷精品并不多见。而且,主要以清雍正、乾隆以及清中晚期的蓝釉瓷为多,元、明两朝的蓝釉瓷精品非常少。然而,市场上一旦出现顶级的蓝釉瓷精品,只要估价合理,总是会受到藏家的追捧。

在2005年北京诚轩秋季拍卖会和2013年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分别亮相过两件“明宣德·霁蓝釉盘”精品。前者,曾由海外最大的私人中国明清单色釉瓷器收藏家英国Hall家族旧藏,并曾在1996年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会上出现过,时隔近十年时间,再度亮相内地拍场,当时估价为50—70万元,最终以181.5万元高价成交。而后者为玫茵堂珍藏,并有数次出版著录,是一件传承有序的宣德蓝釉瓷精品,但由于估价偏高(当时估价为:270—450万港元),最终流拍了。另外,在香港苏富比2011年秋拍上,也曾亮相过一件玫茵堂珍藏的“明宣德·洒蓝釉大杯”,当时估价为800—1200万港元,最终也是因估价过高而流拍。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翰海2000年秋拍上,曾亮相过一件“元·蓝釉白龙纹梅瓶”,这件梅瓶无任何出版著录和递藏关系,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当时对这件梅瓶并无估价,从无底价起拍,但最终以275万元高价成交。在2005年,伦敦佳士得以约2.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拍出“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之前,市场对于元代瓷器并不是很重视。因此,在翰海2000年秋拍上拍出的这件梅瓶,在当时已经是非常高的价格了,而这也许正说明买家对于这件器物的年代认定非常确定。

从近几年的蓝釉瓷拍卖市场情况来看,雍正蓝釉瓷无疑是最大赢家。尽管乾隆蓝釉瓷的上拍总量更多,但高价成交者多是雍正蓝釉瓷。以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为例,在2011年秋季拍卖会上推出的三件雍正蓝釉瓷器:清雍正·霁蓝釉撇口观音瓶、清雍正·霁蓝釉橄榄瓶和清雍正·天蓝釉六楞葫芦瓶分别以602万港元、1634万港元和458万港元高价成交。另外,北京保利2014年春季拍卖会上也曾亮相过一件“清雍正·霁蓝釉梅瓶”,当时估价为100—150万元,最终以253万元成交。此瓶曾在香港苏富比2009年秋季拍卖会上亮相过,当时以146万港元(约合人民币128.6万元)成交。时隔四年半,再度亮相拍场,增值了近一倍。

蓝釉瓷器虽然没有华丽的纹饰和造型,却在简约中让人们领略到其雅正之姿、秀丽之美,即便是在青花、粉彩等占有大量市场份额的情况下,仍然有其固定的收藏群体和收藏市场,长期为藏家们所钟爱。

蓝釉瓷的创烧

“清乾隆帝行围图转心瓶”制作工艺极为复杂。然而,如果剔除掉此瓶上那些繁复而华丽的描金、开光粉彩、牙雕人物等工艺和表现形式外,其实为一件典型的乾隆官窑蓝釉撇口瓶。蓝釉瓷作为单色釉瓷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蓝釉瓷是以氧化钴(CoO)为呈色剂,经高温(1280~1300℃)一次烧成的单色釉瓷品种之一,创烧于元代景德镇窑,呈色娇艳、光泽莹润,自元代以后历经明清两朝从未停止过烧制。高温蓝釉又称为“霁蓝”,也称“祭蓝”、“积蓝”、“霁青”等,是蓝釉瓷中最主要的品种。霁蓝釉瓷釉面不流不裂,色调均匀一致,釉层肥润,深沉凝重。由于在高温状态下釉层熔融垂流,致使器物在口沿处釉层变薄,显露出白色胎骨,形成一道白边,俗称“灯草口”。

在元代,用于烧制霁蓝釉瓷的进口钴料非常珍贵,发色也尚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古代陶工们能烧造出发色稳定、深沉、匀净不晕散的霁蓝釉瓷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元代霁蓝釉瓷主要为“蓝地白花”,且以云龙纹为多见,光素无纹饰者几乎未见。目前,全世界存世的完整元代霁蓝釉瓷器十分稀少,且主要收藏于海内外各大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扬州博物馆、北京颐和园、日本出光美术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法国吉美博物馆、伊朗国家博物馆、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大维德爵士藏)等。民间私人收藏的元代霁蓝釉瓷则更是少之又少,寥寥无几。

笔者曾在震旦博物馆见到过一件元代风格的霁蓝釉瓷器,但对于该器是否确为元代之物仍存疑。另外,在去年的欧洲艺术博览会(TEFAF 2014)上,曾亮相过一件珍贵的元代霁蓝釉白龙纹菱口盘,该盘来自于伦敦-纽约的参展商Littleton & Hennessy Asian Art(国际著名的亚洲艺术品经销商),曾由欧洲(比利时)私人藏家旧藏,并最终在“TEFAF 2014”上被一位神秘的中国藏家以1600万欧元购入。事后,笔者曾多方打听过这位神秘买家的身份,但都没有结果。后来,笔者在一位业界前辈处了解到,此盘买家可能为内地某张姓企业家。

蓝釉瓷简史

元代景德镇蓝釉瓷的烧制成功,为明清两代蓝釉瓷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明代蓝釉瓷以宣德朝为最佳,主要为祭器和陈设用瓷。其釉色蓝如深海,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宣德蓝釉瓷除单一色釉、光素无纹饰者外,还见有蓝釉暗刻与蓝釉留白花的装饰方法。暗刻纹饰多为云龙纹,而蓝釉留白器物纹饰以莲池鱼藻纹、缠枝花卉纹、折枝花果纹等为主。底款有青花款和暗刻款两种,多书“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凡四字款者,均为后仿。器型除碗、盘等常见造型外,还有罐、缸、尊、盆、僧帽壶、莲瓣壶等造型。此外,宣德时期还出现了洒蓝釉这一新品种,其蓝釉之中自然分布着白色的斑点,如同雪花洒落,故又名雪花蓝。洒蓝釉瓷也是以钴为呈色剂的石灰碱釉,只是与霁蓝釉瓷的施釉工艺略有不同。宣德洒蓝釉瓷传世十分稀少,其后历代均不见烧制,直到清康熙时期才恢复烧制。

成化、弘治、正德三朝,蓝釉瓷传世器物极少,几乎见不到完整的器物,但从珠山御窑出土标本来看,此期蓝釉瓷的生产从未间断。嘉靖、万历时期,蓝釉瓷烧制较为盛行,一是造型品种较丰富,二是釉色品种又有了新发展。(注:隆庆一朝未见有传世蓝釉瓷,文献亦不曾记载。)造型除传统的宫廷祭器、陈设瓷外,日用器皿中也常见蓝釉产品。此外,嘉靖时期还创烧了回青釉瓷。回青釉与霁蓝釉同为以氧化钴为呈色剂的高温釉,只是所用青料为当时特有的回青与国产石子青调和而成,呈色不如霁蓝釉深沉浓艳,而是呈浅蓝色。万历朝之后,蓝釉瓷基本绝烧。

蓝釉瓷在经过明末清初近半个世纪的沉寂之后,于清康熙时期再度兴盛,此后历朝均有精品传世,且存世数量远大于明代蓝釉瓷。康熙时期,蓝釉瓷主要以祭祀用具为主,色泽润泽稳定,色泽深沉者多为仿宣德霁蓝器。康熙时期,恢复了自宣德之后便中断的洒蓝釉瓷生产,作为外销瓷品种之一。此外,康熙时期还创烧了另一新品种——天蓝釉瓷。天蓝釉瓷也是以氧化钴为呈色剂,但氧化钴的含量仅为霁蓝釉氧化钴含量的1%,所以烧成了瓷器色泽淡雅匀净。

清代蓝釉瓷以雍正蓝釉冠绝。雍正时期,以唐英任御窑厂督陶官,所制各式釉都烧制得极为成功。雍正蓝釉瓷器型较之前更加丰富多样,有梅瓶、玉壶春瓶、锥把瓶、蒜头瓶、天球瓶、壶、石榴尊、罐、缸、盆、钵、碗、盘、杯、洗、渣斗、高足碗等造型。乾隆时期,蓝釉瓷以霁蓝釉和天蓝釉为主,多见陈设器,也有部分祭器。这一时期,蓝釉描金装饰大量出现,并且蓝釉描金装饰技法一直盛行至清末民国。此外,乾隆时期洒蓝釉瓷器所见极少。在清三代中,乾隆一朝传世的蓝釉瓷器数量最多。乾隆盛世之后,自嘉庆始至清末,制瓷水平全面下降,蓝釉瓷的烧制也明显不及前朝。相较整个清中晚期,光绪时期的蓝釉瓷烧制水平相对最高,器型也较为丰富。至宣统时,蓝釉瓷已鲜有烧制,且工艺较粗糙,施釉不均,有明显流釉现象。

(作者为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研究员)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