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顿的中国纪事
——从李鸿章到张爱玲(二)
2015-02-06     □张皓 来源:经济参考报

李鸿章未曾想到,他会有个曾外孙女张爱玲,日后在文坛大红大紫。在太姥爷去世后19年,她出生在上海。她把传奇而多彩的上半生留在上海,清贫而黯淡的下半生放到美国。在太姥爷风光无限地访问纽约59年后,张爱玲孤身一人,以难民身份在1955年自港赴美,搭乘 “克里夫兰总统号”邮轮,在午夜时分抵达纽约。克利夫兰恰巧就是专程到纽约会见李鸿章的美国总统。

初到纽约,张爱玲立刻去拜访赫赫有名的胡适。两家是世交,张的爷爷奶奶(李鸿章长女)与胡父胡铁花相熟。(此胡非彼胡,与古龙笔下的盗帅楚留香之友胡铁花毫不相干。)和李鸿章同为安徽人的胡铁花,曾著《全台兵备志》,最后官职为台东直隶州知州兼统镇海后军各营。甲午兵败后,胡铁花立刻遣妻带幼儿胡适先行渡海回闽。他只身留下,奔走全岛到处募兵护土,意欲力保台湾。日军登台后,他不顾光绪帝圣旨,拒绝办理割让台湾给日本的交接手续。胡铁花徒步走到台南,会同曾在越南大败法军的黑旗军老将刘永福兴兵抗日。不幸染上时疫病,随英国商船爹利士号撤回厦门。他去世的前一天,日军攻陷台南八卦山,台湾的最后一支抗日义军全体殉国,时年西元1895。次年,李鸿章抵达纽约。

胡适时任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馆长,他将张爱玲的首部英文长篇小说《秧歌》细读两遍。并在行间页眉的空白处,用细密的蝇头小楷圈点批注,在扉页上题词后送还张爱玲,称赞她“真有平淡而近自然的细致功夫。”《秧歌》在美国出版后,时代周刊和纽约时报好评如潮,“这是本动人的书,作者所显示出的熟练英文技巧,使我们生下来就用英文的人,也感到羡慕。”《秧歌》的外文版权在全球卖出了廿三种语言。1962年胡适去世后,张大恸以一篇深沉悲凉的散文《忆胡适之》遥寄哀思。她曾花了十年,写就万把字的“既精简又精彩”的短篇小说《色·戒》。李安读过后为之折服。2007年,汤唯和梁朝伟主演的同名电影,为李安拿到威尼斯金狮奖。那时,孤独的张爱玲已经在美国去世12年,遗产仅有存款两万八千。

老李不但办洋务颇有心得,还不小心创造了诸项中国人的世界之最。他在天津建立中国第一座规模完整的私立西医医院。他成为亲自体验“照骨术”(X光检查)并将其引入中国的第一人。当时,X光机刚被伦琴发明数月而已。他是在海外演唱中国国歌的第一人。用唐人王建的《宫词一百首》中的绝句为词,配安徽老家“倒七戏”(现称庐剧)乐调而成,“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后来也被称为“李中堂乐”。 他还是第一位被纽约时报采访的中国官员,并借机毫不客气地抨击白种人的伪善:“你们不是很为自己是美国人而自豪吗?你们的国家代表着世界上最高的现代文明,你们因你们的民主、平等和自由而骄傲,但你们的‘排华法案’对华人来说是自由的吗?不是!‘排华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

老李遍访欧美仅四年后,庚子之乱爆发,八国联军攻破北京,李鸿章于次年去世。清廷下旨,谥号“文忠”,全国建祠十座,哀荣备至。他是唯一的汉官,由清廷特准在京师设立祠堂追祀。“知我罪我,付之千载”,这是老李临终时的自我评价。时光荏苒,北京的西总布胡同里,李公祠遗存尚在,但仍被东城区政府占用着。上海已经将位于原法租界上的张爱玲故居“常德公寓”,挂上了名人寓所的铭牌加以保护。她在此写下《倾城之恋》、《红玫瑰白玫瑰》、《沉香屑》和《金锁记》等名作。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