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经贸和人员往来的增多,加上缺乏有效的防控手段,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外来物种入侵形势。专家建议,通过制定专门法律实施有效管理,并逐步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堵住外来物种入侵的“通道”,同时加大对入侵生物的研究,寻求有效的应对之策。
专家判断,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仍将面临外来入侵物种数量增多、面积扩大的趋势。这是由于,一方面外来物种仍源源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我国;另一方面,已形成入侵的物种在国内多地区之间快速扩散。
1953年,我国新疆地区首次发现外来苹果蠹蛾,在经过长达几十年的传播后,直到1989年扩散出新疆,目前已在辽宁省、甘肃等地均有发现该物种。陕西省农业厅植物保护工作总站站长范东晟说,目前苹果蠹蛾已对全省形成东西夹击之势,邻省甘肃省多个县区果汁加工厂内已监测到苹果蠹蛾的存在。陕西省果区与这些地区果园几乎直接相连,苹果蠹蛾进入省内的路径将由单一远距离传播,变为远距离跳跃式和近距离自然传播双重途径,阻截防控压力和任务骤升。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谢松光介绍称,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连接长江、淮河以及沿线湖泊,这为外来入侵物种扩散提供了通道。据他调查发现,外来水植物水盾草以往主要入侵长江以南水体。但目前水盾草存在向北进一步扩散的风险。谢松光说,我国外来入侵鱼类已有70多种,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联通,增加了外来鱼类扩散和沿线鱼类跨区域入侵的风险。
浙江省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曾先后截获入境的黄肥尾蝎、活体箭毒蛙、毒蜘蛛等外来物种。有关专家指出,一旦这些物种进入国内,因其缺乏天敌很容易形成入侵。据国家质检总局统计,2011年全国共截获各类动物疫病和植物有害生物50多万次,3972种;2012年达到57.9万次,4331种;2013年达到61万次,4883种。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入侵研究室常务副主任刘万学说,当前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的速度一直在快速增长。根据统计,以往每十年才发现一到两种外来物种,“而近十年来,每年发现的外来物种数量有1到2种,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前外来物种入侵速度在加快。”
专家指出,外来物种形成入侵后,因数量多、分布广,且涉及生态系统的方方面面,实现根治难度很大。
据了解,目前对付外来入侵物种的办法有三种:一是人工物理防除,这种方法在外来物种入侵初期,还没形成种群时行之有效,但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二是人工化学防除,这种方法效果比较好,但化学药物也可能杀死其他生物,化学残留也会造成环境污染;三是生物防治,即引入入侵植物天敌进行防治,但采用这种方法时应该慎之又慎,很容易形成新的入侵。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润志表示,苹果蠹蛾的卵会寄生在果肉里,凭肉眼根本看不出来,非常利于传播扩散。不少果农对感染的苹果采取深埋、丢弃等办法,却难以根绝。“苹果蠹蛾的蛹、卵耐低温高温,将其杀死有一定难度,因此防治非常麻烦。”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陆永跃说,现在距我国内地首次发现外来入侵物种红火蚁已有十年时间,目前红火蚁已扩散至多个省区,且分布面积仍在逐步扩大。“自从红火蚁形成侵害以来,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经过我们研究,找到了杀死红火蚁的有效办法。但红火蚁分布太广,要想全面歼灭已经不可能。只有调整治理思路,对红火蚁肆虐地区采取重点治理方式。”
专家呼吁,外来物种入侵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环节,建议从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基础研究等方面着手,建立起以预防为主的入侵物种治理模式。
首先,尽快建立翔实的生物基因数据库,列出应该重点防范的外来物种名录,守住城市的大门。在充分科学研究和信息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制定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名录及评估方法,对有意引进的外来物种、潜在性外来入侵物种进行风险评估和动态监测,构建科学完善的风险评估监测体系,实现外来入侵物种的早发现、早控制、早扑灭。
其次,地方政府应加大投入和主动立法。据了解,目前中国的进出境动植物检疫体制是一种中央直管、地方协调的机制。无论是立法还是机构建设,地方在进出境动植物检疫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都非常有限。但地方又是外来入侵物种最直接的受害者。
业内专家认为,地方政府更应该认真关注外来入侵物种的防御,一方面通过主动立法,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携带、邮寄禁止进境物入境人员的处罚标准。另一方面,要加强相关旅邮检口岸的建设,加大对检验检疫部门的支持和投入力度,提升防御外来物种入侵能力。
最后,专家认为,应推进相关立法工作,出台专门的《外来物种入侵防治法》,整合各方面资源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与防范机制,最终建构以预防为主的入侵物种治理模式。现有法律法规较分散而不成系统,外来物种管理的执法主体不明确,对物种引进有审批权的部门比较混乱,审批、防范、监测、预警和治理等各环节的管理体系尚不完善。应完善现有的外来物种检测和风险评估体系,以风险预防原则为指导,制定风险评估工作的统一规程,建立跨部门、跨学科、综合性的国家级专业评估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