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包“三国杀”背后:移动支付成必争之地
2015-02-27     □刘英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端于马年春节的微信红包,在羊年春节风靡全国。除夕至初五微信红包收发超过32.7亿次,春晚摇一摇峰值每分钟超过8亿次;而除夕当天6.8亿人次收发2.4亿个支付宝红包。

与马年春节相比,今年的红包大战呈现出来三个特征:一是由腾讯的微信红包一家发展为微信、支付宝、百度(BAT)等多家混战;二是由马年单纯的游戏性红包发展成为带有商业成分的企业营销行为;三是红包大战由争夺移动支付端口的竞争发展成为提升后台移动支付能力和前台用户体验的战略层面,微信着重发展线上与线下的结合,支付宝则努力完善其生态系统。

红红火火的红包大战,实际上折射出来的是移动支付、互联网支付与银行卡收单这三种主要模式的第三方支付之间的大比拼。在移动支付、互联网支付和银行卡收单为主要代表的三种第三方支付模式当中,银行卡收单市场已基本趋于饱和,市场进入壁垒较高;而互联网支付近年来获得较快增长,新增长点或将来自类余额宝式的新业务;移动支付中NFC支付基于银行卡收单扩展,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红包大战实质上是移动支付之争,而第三方支付之争实质上又是利益之争,不同支付方式对应不同支付系统收取不同手续费。第三方支付在我国经历从线下支付到线上支付,再到移动支付的发展历程。截至目前,央行发放的第三方支付牌照近300家。伴随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移动应用不断发展融合,应用大量客户支付信息的大数据,发展理财等更多增值服务和跨界应用。因此,移动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必将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线上互联网企业、线下传统金融机构以及企业之所以竞相加入红包大战,实际上是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对于移动支付以及移动应用前景的看好。谁赢得了移动支付用户,谁就赢得了市场。通过今年春节的网络红包大战,基本上实现了移动支付的全民普及。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下,无论是用餐、打车、购物还是日常消费,只要手机在手,就可以完成日常的支付,甚至包括购买保险、理财产品等都可通过手机移动支付来实现。

根据央行日前发布的《201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统计,2014年,全国非现金支付627亿笔,达181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和13%。其中,电子支付保持增长而移动支付增长快速。当年全国电子支付业务333亿笔,达1405万亿元,分别增长29%和31%。其中,网上支付286亿笔,达1376万亿元,分别增长21%和30%;移动支付45亿笔,达23万亿元,分别增长170%和134%。

加快移动金融在公共服务、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有效满足安全便捷金融服务的需求,对提升我国金融普惠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央行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创新规范发展。此前,为推动金融普惠发展、提升信息技术安全可控能力,央行印发的《关于推动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移动金融丰富了金融服务渠道,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推动移动金融广泛应用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对我国移动金融的技术创新和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