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变化都会影响机床生产精度”
——探访大连光洋科技集团地下机床车间
2015-03-16     □记者 闫平 大连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就在一些企业发愁产品过剩时,大连光洋科技集团发愁的却是订单太多,产能太小。记者最近来到光洋集团,实地探访这家全技术链、全产业链的智能化装备制造企业,打造中国版工业4.0的发展之路。

大连光洋科技的地下机床王国位于深19米、面积1.5万平方米的地下车间:一排排机床代表着世界顶尖技术,都源于他们的自主创新。

集团董事长于德海向记者介绍说,“这里全年要求恒温22摄氏度,温差不超过1摄氏度。湿度、温度、震动的细微变化,都会影响到机床生产的精度。”

就是在这个最具特色的数控机床生产场地上,复合数控机床、系列化机器人、各类伺服电机等世界顶尖的高档数控产品相继诞生,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即使排名世界第一的机床制造企业——日本山崎马扎克大连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春田守年也对大连光洋的技术进步感到“吃惊”。

然而,十年前,这家企业从德国进口一台数控机床,德国海关都不放行,说是怕技术外流。于德海谈起搞数控机床的初衷说:“受了刺激,我就决定搞自己的机床。”

这样的选择,让光洋科技一投入就是十年,靠着其他产业的收益持续投入资金接近10亿元。于德海告诉记者,发展这个产业一开始并没有规划,而是通过失败、成功一点一点地总结出来这个产业发展的规律。

“创新驱动不仅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更要对这种长期研发有足够的容忍度。”于德海说,创新驱动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每一项技术的成功,都是靠几十次、上百次的失败,大量的人力、资金“堆积”出来的。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坚守,要耐得住寂寞。政府也同样需要。

在大连光洋科技集团厂房的入口处,陈列着这家企业生产的经典产品。于德海边指边介绍,“这是数控系统,相当于人的‘大脑’;这是传感器,相当于人的‘眼睛’;这是力矩电机、伺服电机,相当于人的手臂……”

在另一端,记者还亲自体验了一种新型电动汽车——轮毂电动驱动车,几秒钟内就可以把速度提上来:这正是大连光洋开发的另一种新产品,他们把伺服电机装到轮毂中,靠电驱动四轮转动,不仅省去了原来汽车中复杂的传动系统,而且轮子可以正负90度摆动,让汽车可以横着走,可以用于导弹发射车和越野车等。

经过10多年的自主创新,光洋集团构建起从工艺、机械、关键执行部件、数控系统、伺服驱动、传感、数字化虚拟设计平台,到各类伺服电机、高档数控机床完整的技术链和产业链,完全拥有可以满足数控产业发展的基础技术、共性技术,其发展经验被业界称为“光洋模式”。

“做企业千万不能单纯求快,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完全依赖进口”,于德海说,“这样的高档产品,‘大脑’和‘眼睛’都不是你的,时间长了就会处处受制于人,甚至会夭折。”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知识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众托认为,“大连光洋科技集团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正是得益于其建立起完整的技术链和产业链,尤其是解决了核心技术、核心部件以及共性技术、共性部件,尽管产业规模有待扩大。”

于德海在他的办公室,给记者递过来一份写着“大连光洋致力于打造中国版工业4.0制造装备全套解决方案”的公司规划图,并颇为自豪地说,“高档智能化制造,要求每一个组成数字化工厂的单元,都得具备智能化功能。值得欣慰的是,经过10多年的打拼,我们已经生产出工业化最需要的控制器、传感器等关键执行部件,具备了建立数字化工厂的条件和实力,而且触类旁通。”

中国版工业4.0,实际上是把工业4.0结合中国的国情。因为中国仍处于工业化的进程中,其重点是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于德海认为,世界已经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德国人叫它工业4.0。这一波的工业革命和前面的两波是不一样的。前面那两波还给一些落后的国家留下了发展的空间,但这次工业革命,如果跟不上去,很可能我们的制造业就在国际市场上被人家排挤出去,“世界工厂”的地位就会失去。

“实际上几年前,在很多领域里面人家都已经实现了新科技”,于德海说,“比如日本发那科公司电机的制造完全是无人化的,原材料从这边进去,最后成品从那边出去,人家叫‘黑灯工厂’,就是工厂可以关着灯,照样在生产。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市场全部开放,人家把销售价格降下来,中国所有的电机厂全部得倒闭。”

“根据光洋的发展规划,生产世界首创的无动力液压夹紧器的‘黑灯工厂’很快就可以上马。” 于德海坚定地表示,大连光洋已经成为国内最大、品种最全的五轴机床生产厂,一座24万平方米的地下车间即将奠基。

大连光洋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规模上和沈阳机床、大连机床、齐齐哈尔机床等老国有大型机床厂没法比。王众托说,“尽管很多时候光洋的作法不被人所理解,甚至被视为‘另类’,生产出的产品被市场接受也有一个非常曲折的过程,但他们秉持企业家精神,有责任心、使命感,坚持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打造出完全国产化的技术链和产业链,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希望他们尽快扩大产能,加强管理,打好基础,瞄准前沿,早日把产业链做大。”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