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防“不作为”吞噬简政放权红利
2015-03-31 来源:经济参考报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中央一系列简政放权的重要举措成效显著,但在权力层层下放过程中,仍有一些地区基层干部因怕担责而“慢作为”“不作为”。部门之间层层“推权”,使得放权被堵在“最后一公里”上。

网民表示,“简政”不是“减政”,“少作为”是典型的懒政惰政,其危害不亚于贪腐。“简政放权”落实不到位,改革便会沦为“花架子”。应着力解决不同部门、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相互掣肘的问题,强化严格的督促问责机制,杜绝“红包多红利却不见多”的现象,把改革动力层层传导下去。

放权岂可成“甩手”

“最近办事时我遇到过两次这样的情况,一次在市规划局,一次在市住房局。谁都不愿定调,谁都不愿担责,最终受难的是我们辛苦做企业的,干耗着,急也没用。但是一到收费的时候可积极了,谁都说自己有权收费。”网民“第五季的青春”说。

网民“刘长顺”称,在简政放权过程中,一些部门没能真正承接好上级下放的权力。一是接不好。对上面下放的权力缺少必要的研究,缺少必要的心理准备、物质准备和人才储备,匆忙接手,仓促应付;二是接不稳。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风险认识不到,应对措施缺乏,一旦遇到问题便手忙脚乱;三是被动承接不想作为。该担当的责任不敢当和不愿当,该去监管的不愿监管甚至放弃监管,有的成了监管的真空,上级下放的权力成了“自由落体”。

网民“江曾培”说,“为官不为”现象在简政放权中不在少数,该做的事不做了,该协调的不协调了,由“揽权婆婆”一下变成了“甩手掌柜”,由原来的胡作为、乱作为变成不作为、少作为。这是典型的懒政惰政,其危害不亚于贪腐。

利益藩篱难冲破

网民表示,简政放权落地难,除了基层干部责任心不足外,很大程度上与地方利益、部门利益两大藩篱难冲破有关。

网民“李宏”说,我国现有500多部涉及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政出多门,彼此互不协调,造成重复监管和监管漏洞并存,甚至使简政放权“越减越肥”。同时,由于简政放权涉及固有利益重新分配,也就不可避免地会遭遇“绊脚石”和“拦路虎”,产生“肠梗阻”,“没好处的可劲放、有油水的死命攥”,使行政审批改革效果大打折扣。网民“江曾培”也指出,有些人过去“揽权”惯了,对“放权”心有不甘,因此消极对待“放权”。

网民“李然”表示,“放权”并非“放任”,“简政”不是“减政”。目前的情况是,遇到有利益的事,许多部门都要来管。碰到麻烦的事,很多部门就开始踢皮球。因此,这项改革不仅仅要“清权”,更要“理责”。

从制度和法治上着力

网民“宇飞”呼吁,要解决改革过程中不同部门、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相互掣肘的问题,杜绝“你放我不放”“放了没人接”等现象。评判改革效果如何,不仅要看取消和下放了多少审批事项,更要看这些事项是否被有效承接,相关举措是否释放了经济潜力,激发了市场活力。

“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儿”网民“王石川”说,面对各种利益羁绊与掣肘,改革举措的落地,需要严格的督促问责机制,把改革动力层层传导下去,严防“上动下不动、头转身不转”。更重要的,是从制度和法治上着力。

(记者 班娟娟 整理)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