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汤汤,崤函巍巍。
“黄河明珠”三门峡,位于河南省最西端。这里是中国早期文明的圣地,仰韶、庙底沟、北阳平……闪耀在母亲河畔,在三门峡的片片阡陌田野中绵延数万里、纵横数千年,开创早期中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
仰韶文化是“早期中国”和华夏文明的母体文化,其绚丽多姿的彩陶花纹开启了华夏族群浩荡洪流的先河。
中华民族从远古走来,跨越很多阶段,仰韶文化便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是华夏子孙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分水岭,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源头之一。
仰韶文化,因在三门峡市渑池县城北9公里处的仰韶村被发现而得名。
有人说,我们民族之根究竟有多深,去仰韶文化遗址看一看就知道了。
初春的仰韶文化遗址,安逸地沉静在广阔的田野上。阡陌之上,一簇簇盛开的迎春花,传递着红土地的芬芳。该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最著名的文化遗址之一,北依韶峰,三面环水,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土层堆积厚度2米至4米。这里山水秀美,土地肥沃,曾是祖先狩猎、渔牧、定居的理想场所。
走进仰韶文化遗址,沿着通道前行,裸露的灰土层截面深浅不一,蕴含着远古丰富而神秘的信息,浓缩着中华文明的DNA。在这里细细分辨、轻轻触摸,穿越古今的时空之门仿佛瞬间开启……
仰韶文化 辉映千古
五千年,淡去了多少故事,淹没了多少烟云,但仰韶文化璀璨的光辉依然映照在这片土地上。
仰韶文化诞生在公元前3000-5000年,以其分布广泛,延续之久长,内涵之丰富,影响之深远,而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的一支主干,它的发现让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找到了源头。
1920年,一个叫安特生的瑞典人来到仰韶村,发现了遗落在地面上的粗制彩陶,推断出此地埋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文化宝藏。穿越历史沧桑的仰韶文化闪烁着珍珠般耀眼的光芒,震惊世界。
1921年的秋天,经中国政府批准,安特生和我国考古学家袁复礼一起在仰韶村进行了首次发掘。根据出土文物,确认是我国远古文化的遗存,由此掀开了华夏祖宗生活的神秘面纱。研究发现,早在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黄河两岸开始农耕生活,他们用石刀砍东西,用粗陶器盛装谷物和水,用石镞狩猎,还有围着草裙的妇孺,在闪烁着星星的夜晚跳着舞蹈……一幅幅既原始又文明的生活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
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再次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发现这里有四层文化层相叠压,自下而上依次是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及龙山文化中期。
专家认为,仰韶中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周邻文化的影响极其广泛和强烈,其影响的范围东达海滨、西抵青海、北到辽西、南至江汉和太湖流域,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加快了各地文明的进程。也可以说,仰韶文化在同时代文化中发展水平是最高的,这种领先性在仰韶文化中期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为后来华夏文明走向强盛奠定了基础。
1961年3月,国务院将仰韶文化遗址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组织中、美、英、日等国的考古专家进行国际田野文物考察,在仰韶村附近的班村也发现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数十斤5000年前的小米,说明中国农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
这一次发现,使三门峡地区的人类历史活动从新石器时代上溯到更为久远的旧石器时代。在三门峡、灵宝、渑池、卢氏等地均发现了旧石器时代遗存或古人类化石,其时间跨度几乎涵盖了整个旧石器时代,这里也成了河南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最为丰富、最为重要的地区之一。
仰韶文化遗址从发现至今90多年,共经过三次发掘。研究发现,仰韶文化主要以渭、汾、洛等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共发现遗址5000多处,出土的各种器物代表了不同时期祖先们生产生活的文明层次。尤其是那些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其表面用红彩、白彩或黑彩画出绚丽多彩的几何形图案和动物形花纹。其中人面形纹、鱼纹、鹿纹、蛙纹与鸟纹等形象逼真生动,不少出土的彩陶器为艺术珍品。它所反映出的精湛艺术成就及珍贵的文化价值,在世界远古彩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仰韶彩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先民们智慧的结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标志,所以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
发生在新石器时期、黄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不仅是汉民族“通向远古文明的窗口”,而且其彩陶艺术开了我国彩绘艺术的先河,见证了中国文化从原始向理性的演变,其文化之光照耀并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思维与表达。如今,那些穿越时空与人类对话的彩陶,犹如遗落在人间的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人类文明的宝藏,华夏文明的第一束霞光从这里开始,照亮和开启了人类的智慧之门。
与此同时,仰韶文化的发现,开启了中国考古学滥觞,揭开了早期中国考古研究的扉页,填补了远古中国文化发展史的空白。
90多年来,渑池县仰韶村一直是中外学术界的关注焦点和人们向往的古文化圣地。
考古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星灿说,“仰韶文化使中国考古事业有了开端,没有仰韶文化的出土发现,就没有中国的考古。距今约5500年的仰韶文化,确立了中国史前文化的地位,它不仅使‘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说法不攻自破,而且‘仰韶文化’也是中国考古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个以遗址地小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这种命名方法后来也成为中国考古学文化命名的通则而沿用至今。仰韶村遗址的发掘,也被视为西方近代田野考古学真正传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
仰韶文化的发现,也使得文化积淀厚重的三门峡及渑池县仰韶村因此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著名学者余秋雨曾沉醉于此,并动情地说:“仰韶文化的发现,就是我们民族童年的歌声,使一个壮士重新站立在地球上。”
文化遗产保护 永远在路上
是沉寂五千年的彩陶横空出世,还是远古先祖隔空与人类在此对话……矗立于仰韶文化遗址上的仰韶文化博物馆是一座造型独特、气势恢宏的精美建筑。
2011年,仰韶文化发现90周年之际,这座投资5000万元,占地43亩的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吸引着海内外络绎不绝的游客惊艳的目光。这座全国最大的仰韶文化专题博物馆,只是渑池县10年内投资3亿元建设仰韶文化产业园的一部分,也是三门峡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缩影。
理念决定未来,思路决定出路。
近年,守护着仰韶文化这份祖先给予的宝贵馈赠,三门峡市及渑池县在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
三门峡市委书记杨树平说:“历史文化是我们传承中华文明、建设文化强市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积极探索如何保护利用仰韶文化遗址,全方位、立体化地推介仰韶文化品牌,使之成为三门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助推器。”
(下转第六版)
三门峡赋
□韩邦亭
豫西明珠,第一坝涵清泻玉;中原巨镇,金三角致美增祥。隔河以呼晋地,越山而望南阳。接长安之王气,采洛阳之菲芳。近观长流之浩漫,远属邦畿于夏商。历秦汉而代序,腾盛世之崇光。
若夫奏德音于赤县,毓文明以发祥。古民服田,居仰韶于胜址;轩辕铸鼎,传启世之典常。虢墓现青锋,铜心玉柄;晋礼倾社稷,齿寒唇亡。白马奇谭,推物理而知谬;青牛紫气,著瑰论以显扬。林中抚弦,魏仲先之古雅;军前荡寇,张伯玉之雄强。植甫极贞明,广种桃李;靖华多著述,近承义方。见人文之博洽,张古韵于昊苍。
尔乃游都市之殷庶,惊巨变于沧桑。美政和谐,传嘉惠于百业;高桥宛转,系康衢于十方。五基地格局秩秩,九链条产业煌煌。涉涧河而弄碧,钓平湖以含沧。秀木排云,舞婀娜之青柳;重楼拔地,承俊彩于亢阳。绽鲜葩于丰岁,览风物之阜昌。展千姿于库区,天鹅起舞;通三省之商贸,修轨益彰。
至于河山峻秀,客子开吭。问陕州于封邑,怀旧治之甘棠。吟唐宗之佳句,访上官于轩房。迷仙境于云蒙,石投古洞;礼佛踪于熊耳,碑伫空厢。豫西峡珠飞练舞,大淙潭水落虹翔。观胜概于三门,槽道避险;寻禹迹于砥柱,中流引航。亚武山之奇险,玉皇尖之苍茫。集万类之闲美,醉好景以衔觞。
大禹治水之地,秦赵会盟之乡。居厚壤而隆盛,感民风之淳良。铭曰:三门福地,瑞鸟回翔。天赐煤铝,浪接银潢。名城扈扈,大国堂堂。齐开懋业,水远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