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这块早期中国文明的圣地,处于豫陕晋三省交界,界于中国历史上的两大文明古都——东京洛阳、西京长安之间,自古被誉为“两京锁钥之地”。这里群山环抱,大河奔流,风光壮丽,山河雄奇。上世纪50年代,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的兴建,三门峡这座年轻的城市,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快速崛起。
三门峡市区向东30多公里,起伏的山峦间,一段石壕古道分外引人注目。230米长的灰白岩石上,车辙痕迹深重、交错而行。这一段遗存的崤函古道,是我国丝绸之路上唯一的道路遗迹。这些深深镌刻在山石之上的历史音符,是三门峡浓郁人文历史乃至华夏儿女、世界民族在文化交流、商贸交通发展史上留下的鲜明印记。近年来三门峡市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重要支撑、区域合作示范城市和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三大战略定位”,强力实施大通关、大交通、大商贸、大旅游和高新产业发展“四大一高”战略,突出文化特色,发掘文化底蕴,淬炼“华之根、夏之源”人文特色品牌,打造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核心文化坐标,提升辐射力和影响力,努力把三门峡建设成既具气韵灵动文化之魂,又有明山秀水多彩之姿的文明画廊,转型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则是其作为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所做的新探索。
“大通关”铺就了对外开放“高速路”。2008年以来,在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率先建成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家铝及铝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三大“国字号”通关机构和国家果品及果蔬汁检测重点实验室,为三门峡及周边地区的产品走出国门畅通了渠道,抢占了区域对外开放的制高点。
“大交通”为转型发展提供硬件支撑。围绕把三门峡打造成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区重要的战略交通枢纽,2008年以来,三门峡市先后投资近200亿元实施了连霍高速改扩建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境内基本形成了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三纵四横”综合交通网络,缩短了三门峡与外部市场的距离,为承接国际和沿海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条件。
“大商贸”、“大旅游”提升了三产层次和水平。
围绕建设黄河金三角区域性商贸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目标,以会展经济为龙头,以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为载体,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三门峡商务中心区被确定为河南省示范区。三门峡被确定为中国特色商品博览交易会永久会址,2012年至2014年成功举办了三届特博会,来自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和韩国、日本等10余个国家的参展商、采购商参会,三门峡成为了黄河金三角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的热土。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山水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优势,三门峡以黄河景观为主线、黄河文化为内涵,不断充实完善特色旅游线路,着力打造“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城市品牌,连续举办了20届中国(三门峡)国际黄河文化旅游节,倡导建立了中部六省与沿黄九省(区)合作开发的“6+9”大黄河之旅联盟。三门峡正日益成为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黄河旅游核心城市和河南省旅游经济强市。
高新产业发展促进了结构调整产业优化。依托现有的工业基础,实现从原材料粗加工向配套加工、精深加工转变,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的产业链向后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将资源最大限度地“吃干榨净”。近5年,三门峡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4%,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了11.3个百分点。
绿色发展为三门峡带来无限活力。近年来,三门峡在强力实施“四大一高”战略,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一高两化”、打造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同时,着力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三门峡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每年冬季,成千上万只白天鹅不远万里飞临三门峡库区过冬栖息,吸引五湖四海的宾客前来观赏。这是近年来,三门峡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这座资源型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时代变迁。
白天鹅与人诗意而居、和谐相处,与这座城市相憩相融,正在升腾为一种文化,一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