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手中究竟有多少权力?辽宁省鞍山市政府给出了答案:涉及69个部门共有行政权力3370项,除此之外再无职权。在建立起市级行政权力清单的同时,鞍山市还优化行政权力事项运行流程图,并建立公示、监察机制,打通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从而引领全市的简政放权工作走向深入。
2014年12月1日和9日,鞍山市相继通过政府文件和当地媒体,对外公布权力清单中的318项行政审批事项,这是辽宁省各市第一个将全部行政审批事项公布于众,接受社会监督。据介绍,权力清单中的其他行政职权今后也将公布,把全部权力晒到阳光下。
如此彻底的“权力革命”是如何实现的?记者采访了解到,这源于鞍山市对中央提出简政放权改革的深刻认识。早在2014年年初,尽管没有国家和省级顶层设计,鞍山市不等不靠,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决定把权力清单制度建设作为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当头炮”。
根据去年5月出台的《鞍山市政府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实施意见》,一场规模宏大的清权行动在鞍山推开。69家市直部门和中省直单位将权力家底全部亮出,鞍山市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要求,进行逐项梳理对照,对全部权力加以清理、规范和确认。鞍山市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沈林介绍称,在全新的权力体系设计上,鞍山市重点打好了“四张牌”:
一是取消权力,对于省政府已取消,没有法律法规依据,未按法定程序设定,以强制备案、事前备案等名义变相实施、搭车审批、互为前置,以及市政府部门文件中不适应现实发展的权力,一律取消。二是下放权力,能够由县(市)区、开发区、开发园区方便有效管理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三是转移权力,将行业管理、技术服务事项,以及需由专业机构、专业人员进行认定或评估的事项,逐步转移给社会组织,并依法加强监管。四是优化权力,凡涉及多个部门的审批事项,实行一口受理,并联审批;凡是能进一步减少的中间层级和交叉环节一律取消。
权力背后是利益。正如一开始所预料的,一些部门、单位对取消下放权力不理解。鞍山市某局级部门,以往其管辖的特定团体、组织搞聚会都要向它报备,但是一查相关法律法规,却找不到依据。面对权力被取消的局面,这个局的局长认为这种管理方式已成惯例,“而且这件事不管了,出了乱子怎么办?”
“打破认识误区是清权的第一步。不能说这个事你管了很多年,就应当继续管下去,也不会因为这件事你不管,一些必要环节就没人管了,比如特定群体的聚会达到一定规模,应经公安机关批准。”沈林说,对于一些观念陈旧、搂权不放的部门和单位,市政府领导一家一家走访、约谈其主要负责人,挨个啃“硬骨头”。
“我们清权的力度很大。”鞍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振业表示,市里采取的标准是,对于由市本级“立法”赋予的行政权力,原则上全部取消。同时对多个部门交叉管理、重复管理的行政权力进行合并和优化,最大限度为企业和个人“减负松绑”。
经过去年两轮全面梳理,鞍山市摸清了政府权力的底数。鞍山市级行政权力保留3370项,对比2011年确认的5511项,精简了38.85%。在保留的3370项行政权力中,行政审批318项,行政处罚2905项。不难看出,政府在社会和市场管理中降低各个主体的进入门槛,通过事中、事后监管和处罚来督促市场规范运行的管理模式已初步形成。
制定权力清单目录只是第一步。杨振业说,关键是鞍山市出台了一套清权、确权的标准和工作方法,今后的政府权力清单将根据法律、法规调整情况和实际需要动态调整。而在此基础上构建的权力清单制度,则包括了规范用权、严格控权等更加丰富的内涵。
如何让市民办事更便捷?鞍山市对各个行政权力事项都建立运行流程图,在权力的要件、流程和办理机构等方面加以明确。据鞍山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统计,通过全面清理规范行政权力事项的前置要件,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办理时限等,保留的205个行政许可事项的前置要件从1249件减少到1015件,办理流程从累计976个环节减少到775个,办理时限从累计4521天减少到2524天。
公开透明和科学监督是保证制度落实的利器。除了向社会公布318项行政审批事项,鞍山市建成不久的行政审批网上运行平台,将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纳入电子监察系统。运行平台受理企业和市民的业务申请后,办理的全流程在网上都有记录,哪个环节卡壳了,哪个步骤延误了,具体负责人是谁,网上都能一目了然。这样的监督让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