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市场逻辑唤醒政府“沉睡”资金
2015-04-03     □刘艳 来源:经济参考报

常年高达3万多亿元的财政资金存量让中国经济就像背着一个沉重的钱袋子蹒跚前行,不能及时高效地支配所需资金,外加三公反腐利剑高悬,形成了极被动的公共支出惰性。有钱不敢花或者有钱不会花已成为挡在经济持续复苏面前一块绊脚石。

2014年至今,国务院已针对这种被动财政收支管理问题举行过七次会议。2015年4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更是从具体实施策略层面,明确了盘活及统筹使用沉淀存量财政资金的方向和策略选择。

去年中国财政收入增长8.6%,增速明显放缓。财政增长总量的缩减正在倒逼各级政府思考“有效花钱”问题。如何让好钢用在刀刃上,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成本和效率问题。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加强财政资金“去库存”的问题开出了若干解决良方,归纳其核心思路就在于,借鉴市场的高效管理手段改善财政收支管理过程中的效率问题,用市场的逻辑来思考财政资金对实体产业的引导支持。

当然,用市场思维来唤醒沉睡的财政资金并不是要让政府成为“生意人”,通过财政支出进行市场投资,而是缩短财政资金的流转周期,强化预算成本意识,提高财政支出管理的精准度。通过抓主要矛盾,优先解决库存资金盘踞的成本重灾区。例如,本次会议提出兼顾盘活存量与统筹管理的策略,优先侧重经济增长急需的产业项目。同时敢于抽丝剥茧,对长期难以治愈的顽疾进行手术,集中清理中央专项资金和整合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通过成本管理的方式对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在财政资金中进行权益明晰,保障财政支出对国企技术升级改造做到专款专用。在税收法定与预算支付监管到位的前提下,不用担心市场思维会让政府变得唯利是图。讲求财政配置效率本质就是让财政资金流向最需要的地方,这才是社会公正的真实体现。

公共财政的运行讲究“收支管平”,即收入、支出、管理与平衡。在财政存量资金中,财政结余结转资金占主要部分。各类结存、结转资金助推财政存量资金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核心问题出在对于预算编制不科学和执行不严格等具体管理环节。按照市场持续发展的思维,有结余就必须考虑是否要把资金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上,而不是做守财奴。所以,各地方政府首先要破除一贯的“留余”思想。不能总惦记着多存钱少投入。对于不主动进行财政资金配置的官员进行及时问责。二是要集中清理、压缩财政结余结转资金。如果前一年的预算支付执行缺口过大,新一年财政资金可投入领域和支付强度就会减弱。对预计当年能够执行完毕的结余结转项目,要督促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对执行进度缓慢、预计年底可能继续形成较多结转或结余资金的项目,要及时调整用于其他支出项目;对经清理确认属于已无法支出或已不需要支出的,要将资金收回总预算统筹安排。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的相关决定并非偶然事件,而是优化财政制度组合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之前,两会期间明确税收法定,可看作是为深化财政体制改革铺路。紧随4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之后,4月2日财政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地方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地方政府在主动花钱的同时,必须肩负对项目进度的跟进责任。这意味着,唤醒财政沉淀资金只是第一步,除了花钱之外还必须对钱的动态流向监管到底。这就要求建立起与当前财税改革相匹配的地方政绩考核体系以及完善财政收支问责制度。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