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抢中国市场, 法企被德企甩在身后
2015-04-08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年来,在拼抢中国市场这块“香饽饽”的竞争中,法国被德国远远甩在身后。经常听闻法国商界人士痛心疾首地呼吁:法国企业要争口气,在中国市场上一定要尽快赶超德企!那么,决胜中国市场,法企为何拼不过德企呢?

先来看看法企被德企甩开了多远。法国OC&C战略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显示:1995年,德国对华出口额为80亿美元,法国为30亿美元;18年后,2013年德国对华出口额达890亿美元,法国为200亿美元,两国出口贸易额的差距已从50亿美元扩大到690亿美元。

报告还显示,按行业分,法国交通设备对华出口额比德国少36%,工业品出口额少18%,日常消费品少20%。从企业数量上看,德国在华企业约5500个,法国只有约2000个。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在中法企业界历练多年、熟谙中法商情的商业观察家李春燕认为,法国企业开拓中国市场未达到应有的高度,主要存在三大原因:

第一,特定的历史阶段赋予了德国企业更多的机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引进外资、经贸合作的主要抓手是制造业,一向在机械制造方面闻名全球的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上自然具有更多优势。法国虽然与中国在航天、核能、汽车等相关工业领域也有长期合作,但是法国企业的最核心优势在于服务与消费行业,比如时尚、奢侈品、葡萄酒、食品、酒店、旅游等。

中国人对于德国人和法国人的总体文化印象也会影响某些大型项目的竞标结果。比如,德国往往意味着 “严谨”,法国则象征着“浪漫”。其实,法国的工程师文化也非常浓厚,可惜国人并不深知。

第二,法国的企业结构限制了法企大量进入中国发展。在法国,法企规模分化较大,主要是5000人以上或者营业额高于15亿欧元的大型企业,以及250人以下和营业额低于5000万欧元的中小型企业,而中间规模的中型企业数量占法企全部数量还不到0.2%。空客、施耐德、米其林、欧莱雅等法企巨头早已在中国扎根落户,而广大的法国中小企业却囿于自身实力,难以到中国市场一竞风流。在这方面,德企表现更出色。欧盟曾有报告显示,德国企业的平均规模在欧洲名列前茅。

第三,法国的文化特色使法企总体上执行力相对缓慢。法国的文化传统之一是热爱思辨,在对一件事物来龙去脉没有透彻理解与分析之前,法国企业倾向不轻易采取行动,以尽可能降低风险。而现阶段的中国市场瞬息万变,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并具备极强的执行力。某些法企花费太多时间在方案讨论上,而导致行动迟缓,最终在市场竞争中败北。

再者就是与“盎格鲁—撒克逊”风格迥异的法式“拉丁风格”。法国人创意多,但纪律性和互助精神总体上没有德企强。比如开会迟到现象,这要放在严谨的德国企业简直不可想象。此外,如大众和西门子这样的德国大集团在进入中国市场时,经常同时带来自身的供应商。而法企里却很少出现。

由此可见,法企在中国市场上拼不过德企,部分源于自身的结构、组织与管理方式对当地市场“水土不服”。

如今,中国经济正在努力转型,广阔的内需市场已经徐徐启动,消费与服务成为更主要的经济引擎。法国企业能否抓住中国市场转型中蕴藏的巨大商机,交上比以前出色的答卷呢?未来的答案令人期待。

(韩冰)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