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事坛
Review
2015-05-12 来源:经济参考报

公众号抄袭首案具有标本意义

□王琦

报载,5日,上海律师朱斌收到深圳南山法院口头通知,其提交的微信公众号抄袭的起诉已被立案,书面受理通知已经发出。有关专家认为,通过这一国内首起针对公众号抄袭的案例,或能探索出一条微信公众号的维权之路。

微信公众号发布的高品质内容无疑成为朋友圈阅读的支撑。优秀的公众号聚集了众多的粉丝,同时也开创了自己的事业,阅读量、转发量、粉丝数决定了公众号对广告商的吸引力,决定了公众号的生存和发展。但是,与微信公众号共同衍生的却是公众号文章抄袭乱象。

关于微信公众号呈现的抄袭乱象,与此相对的却是维权的冷清。侵权行为泛滥红火,维权却少之又少,不可说不是一种怪象。而这个怪象来源于维权体制的不完善、法律法规的缺失、维权意识较差以及维权取证的高成本和取证难等问题,因此,抄袭才成为朋友圈里无人管的小偷肆意盗取的智慧成果。此次首个微信公众号抄袭起诉案的出现,具备了里程碑的标本意义,彰显了人们对微信公众号抄袭的不可忍和维权意识的苏醒,同时,更是对微信公众平台等网络反抄袭法律法规的呼唤。

有抄袭就应有反抄袭,但反抄袭工作一直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但是,微信公众号反抄袭也有其优势所在,发布时间、地点等都可成为证据。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将微信抄袭纳入法律监管范围。同时,应扶持第三方鉴定维权机构的生长,降低维权人的取证难度,帮助维权人合理维权,打击微信抄袭违法行为。

今年2月,央媒就曾公开质问腾讯公司,微信公众号抄袭乱象管理是不能还是不为?而腾讯也迅速做出回应,并推出一系列保护原创措施,比如建立原创保护措施、投诉机制、抄袭五次删号等,处理了数百个抄袭公众号,给微信反抄袭做出了贡献。对长期多次抄袭者,还可建立黑名单,申请公众号需实名认证,上黑名单者封号之后也应设立再次申请权限,以此打击抄袭行为。由此来看,面对问题,只要想做总能找到办法。

理性看待取亡父存款受阻

□舒锐

报载,2000年,父亲和继母离异后,成都市民周女士的家中只有父亲和自己。上个月,70多岁的父亲去世,留下总共只有410元存款的存折。银行告诉她,要把这一笔存款取出来,她需要证明自己是唯一的合法继承人,这需要到公证处开具《继承权公证书》。在社区、街道办、派出所、民政局、父亲生前的工作单位、公证处等七八个地方,来回奔波了一个多星期后,周女士被告知,开具一份《继承权公证书》的费用需要200-400元。

只取区区410元,竟然如此大费周章。但是,如果理性分析,银行的要求或许并非没有道理。周女士取款遇到麻烦,直接原因或许正在于没有掌握存折密码。没有密码,没有授权委托书,连书面遗嘱也没有,周女士要想独自将父亲名下的存款取出,就需要证明自己具备相关权利与资格。这个权利来源于她对存款的继承权。她必须证明父亲已故,并且要么证明她是唯一继承人,要么证明其他继承人均同意其单独行使共同的继承权。

可见,虽然只是要取区区的410元,但在法律上也并非随随便便的事情,背后的法律关系并不简单。如果没有相关权利证明,银行就让客户将他人名下的存款取出,将来很可能发生纠纷,银行可能也要承担法律责任。

为了证明自己有权将已故亲属的存款取出,实践中,一般有两种操作方法。一种是通过法院,一名继承人将其他继承人诉至法院,以调解或者判决方式,将这笔遗产的继承份额确定下来,然后,再拿着法院生效文书去找银行或者申请法院执行,最终取得存款。法院收取的诉讼费只有50元,如果调解的话,还能减半。可以说,这种方式相对便捷。而该事件中,因父亲并没有其他继承人,周女士难以启动诉讼程序。因此,只能以公证的方式。事实上,这起事件也间接提出了疑问,公证程序是否过于繁琐,收费是否并不合理?

最近,“证明你妈是你妈”的奇葩事件与相关命题引发各界广泛讨论。要解决好这个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难题,实际上须分为两个子命题进行破解。一是放权,减少不必要的相关证明要求。二是简政,在确实有必要让群众证明相关法律事项时,也须减少相关证明程序与成本。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