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蔬菜物流图上,山东南部的兰陵县与上海之间形成了一条高密度大流量的繁忙交通线;北部的寿光市则如同一簇漂亮的烟花,向北京等周边地区散发出强大的集散效应。
因为蔬菜,山东的寿光、兰陵,分别与北京、上海两个特大中心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北京蔬菜市场上,大约有1/3的蔬菜来自寿光;而上海,对兰陵蔬菜的依赖度则高达50%。
寿光兰陵如何成了京沪菜篮子?
同样是为全国特大城市供应蔬菜,寿光与兰陵在经营模式上有着天壤之别。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当兰陵县(原苍山县)菜农李桂祥骑着自行车驮着几袋子大蒜,带着铺盖卷“混上海”的时候,寿光菜农孙成峰正在为三元朱村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的丰收而纳闷:“还有过冬不生炉子的大棚?”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几毛钱一斤的苍山大蒜、姜运到上海,价格翻番到两三块钱,引发了无数李桂祥们“下江南”。而与此同时,寿光的冬暖式大棚也在全县推广,培育造就了无数“万元户”“十万元户”,告别了北方冬季新鲜菜品单一的历史。
时光荏苒,20多年过去了,寿光已有40多万个蔬菜大棚,蔬菜种植面积80多万亩。其“买全国、卖全国”的市场效应,使寿光成为名扬全国的“蔬菜之乡”,每年寿光菜博会吸引着全国人民的眼球。
当“北菜园”寿光以蔬菜种植、集散扬名,担当起首都北京“菜篮子”重任之时,“南菜园”兰陵则靠30多万人的蔬菜运销队抢占“上海滩”,当地常年蔬菜种植面积超过110万亩。
“一天不见Q(兰陵车牌鲁Q),吃菜都犯愁”,在上海最大的一级蔬菜批发市场——江桥批发市场副经理夏伟看来,流传在上海菜场的这句话,真实反映了兰陵蔬菜在上海市场的影响力。
去年6月到8月,兰陵蔬菜在南方卖出了60多亿元,销售额稳居“长三角”地区首位。在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的蔬菜经营者中,兰陵人占到2/3,由兰陵人经营的蔬菜又占到需求量的2/3。
江桥批发市场占到上海蔬菜供应量的70%,而这个市场六七成的蔬菜批发商来自兰陵,人数不下十万,到处可以听到带有浓重沂蒙山区口音的“兰陵话”。
多年摸爬滚打后,李桂祥当年带菜的自行车、人力平板车,早已换成了载重30多吨的大卡车……
目光转到寿光。凌晨2点开始,“中国·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就已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37岁的菜商纪振男告诉记者,4月份他每天都有30吨白菜花从上海种菜基地运来,在这里配菜后发往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各地。“越南的紫薯、上海崇明岛的白菜花、河北的香菇……你能想到的蔬菜品种,在寿光这个市场都可以买到。”
寿光,已成为中国蔬菜响当当的名片。“你只要有菜,到我们这个市场随便卖,真正的买全国、卖全国,每年的蔬菜交易量40多亿公斤。”在物流园蔬菜部经理张南看来,寿光是中国蔬菜的集散配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易中心,每天发布的寿光蔬菜价格指数成为中国蔬菜价格的“晴雨表”。
京沪市民吃的蔬菜放心吗?
“寿光菜”“兰陵菜”名气大了,对质量和品质的要求也更高了。如何保证蔬菜安全,成为两大菜篮子的“一号工程”。
在寿光文家街道桑家村菜农桑雪敏的大棚,记者随手扫了一下墙上的蔬菜安全追溯二维码,手机上立马出现了地块名称:桑家合作社16号,品种圆茄,还有生产者情况等信息。桑雪敏说,自从2011年加入桑家村蔬菜专业合作社以来,大棚蔬菜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和销售,还注册了“桑盛”品牌,自己省心不说,好菜也卖出了好价钱。一个大棚投资12万元,一年纯利不下15万元。
在兰陵县凯华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即将装箱运走的货品上,记者也看到了类似的追溯二维码。扫描结果不但显示有黄瓜采摘日期,还有哪天进行了灌溉、施肥、用药等详细信息。
无论寿光还是兰陵,两地的蔬菜生产正在走向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一家一户自种自卖的落后经营模式已不多见。目前,寿光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800多家;兰陵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有1790家,其中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有500多家。合作社实行化肥、农药等农资统一供应、统一生产管理、统一品牌销售,大大提高了农产品安全和生产效率。
但对于容易出问题的散户菜农如何防控?寿光、兰陵两地都动了不少脑筋。
两地对进入当地市场的农药产品逐一进行审核备案,并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监管网络。兰陵还实施了农业标准化为主体内容的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和出口农产品绿卡计划,建立起完善的农产品标准体系。
为根治蔬菜常见的根结线虫病害,寿光财政每年专门拿出500万元,给农民补贴推广高效生物低毒农药;为减少农药使用量,寿光推广使用了静电喷雾机和热雾剂,这两种办法大大提高了药物使用效率,降低了药量使用强度。
蔬菜生产都是大水大肥,时间一长难免出现土壤盐渍化和板结现象。针对过量施用化肥导致的土壤板结及次生盐渍化现象,寿光2010年就启动蔬菜“沃土计划”,依托科技科学施肥,推广生物菌肥改良土壤,激发土壤活力。市财政每年投入800万元用于农民的用肥补贴。
在寿光市化龙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黄瓜大棚里,顺泰农业负责人贾崇山捧起一把土壤告诉记者,现在用了加工处理过的稻壳粪后,土壤不板结了,而且细致疏松,浇水后很容易渗透,很快干燥,不易滋生疫病。
在抓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治理的同时,两地还加强了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寿光农产品物流园检测中心每天从凌晨2点多开始对进入市场的每车菜进行抽检,每天都要抽取300多批次的蔬菜,每年抽检10万批次。“现在市场的蔬菜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一旦发现药残超标严重的蔬菜都是就地销毁。”检测中心经理隋玉美表示。
兰陵县将确保质量安全作为“兰陵蔬菜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命线”,还在当地建设了山东省第一家农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可进行药残、肥残、重金属等100多项指标的检测。
“菜篮子”保障也要转型升级
如何继续稳定地供应京沪市场,蔬菜供应保障如何转型升级,寿光人和兰陵人也在思考。
两地都有种菜的传统,都有“中国蔬菜之乡”的美誉。如今,这两大“菜篮子”正在全国范围内释放出强大的“样板效应”,不但为全国蔬菜生产经营提供了参照模式,而且积极对外输出人才、技术与种子资源,不断影响着全国蔬菜生产经营和特大城市蔬菜保障模式。
据兰陵县蔬菜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傅成高介绍,今年的兰陵菜博会,首次发布了“苍山蔬菜”的品牌标识。树品牌,是为了更好地闯市场。而且,兰陵30多万人的专业蔬菜运销队伍,在站稳“上海滩”之后,已经开始挥师北上,不再回避寿光的锋芒,山东蔬菜“双雄争霸”的战幕已悄然拉开。
寿光的蔬菜技术员输出由来已久,目前已经覆盖全国多个省区。在很多外地人看来,“寿光的菜农都是神仙,叫它什么时间开花,就什么时间开花。”三元朱村的大棚技术培训,每天都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者。而兰陵也在探索“异地农场”,兰陵县尚岩镇的李洪军在江苏启东租了20亩地种植黄瓜,每亩产值过万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6万名兰陵农民在外经营土地30多万亩。
目前寿光定位了蔬菜园区化发展的思路,以标准园区的打造为主线,加强对蔬菜产业的科学规划布局,大力发展园区农业,推进农业由分散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寿光设施蔬菜基本上保持了80万亩左右的种植规模,并没出现明显的扩张趋势。
除了蔬菜种植园区化,寿光人也在努力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和引领者,有意在淡化“寿光是中国最大的菜篮子”这一概念,而是用寿光创造的“标准”为全国的蔬菜生产提供服务,通过这个标准和服务来带动全国蔬菜产业的发展,为全国老百姓提供优质菜品。
“80万亩蔬菜大棚不可能满足全国消费者的需求,寿光未来要着力打造全国设施农业的行业服务中心,制定全国蔬菜产品的生产标准、使用农资的标准、流通的各类标准等,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按照寿光蔬菜标准生产出的蔬菜就叫‘寿光菜’。”寿光市农业局局长杨维田说。
寿光不仅做标准,还搞蔬菜的技术研发。当地投资5亿元组建了蔬菜种业集团,建设了2000亩育种实验基地,配套科研中心和专家公寓,在海南、慈溪、北川、内蒙古等地分别设立了育种繁育基地……
兰陵县也不断推进蔬菜产业转型,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瓜菜新品种覆盖率达95%以上。“苍山大蒜”“苍山牛蒡”“苍山辣椒”通过了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
展望未来,在中国蔬菜生产的绿色征程中,在保障大城市蔬菜供应上,寿光和兰陵都在争取有更大的作为。“菜市双雄”还将演绎怎样的蔬菜传奇,我们翘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