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速度、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都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主旋律”。专家学者和基层干部认为,未来五年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既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前提,又面临“动力转换”的现实压力,须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正确处理发展速度和质量效益、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区域竞争与合作共赢三大关系。
发展速度VS质量效益
未来五年,我国工业化进程较快、创新驱动力较强的区域会进入转型升级“快车道”,而对于中西部多数地区而言,将面临加快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尊重地区发展差异,处理好发展速度和质量效益的关系十分重要。
既要防止唯GDP、继续追求高增长,也要防止“为了调结构而调结构、为了调速度而调速度”。转型升级应根据各地不同发展阶段与特点,出台差异性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另外,追求质量效益型增长,应高度重视“效率提升”,特别是提高投资效率。世界银行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郝福满认为,消费和增长是负相关,扩大消费的同时要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投资就必须要高效。从中国发展来看,提高产能和投资的效率,需要加快推动金融领域等部门的逐步开放。
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认为,我国在基础设施、环保、社保、安居等领域还有很大的投资空间,如能切实改进投资提高效率,可以保持7%以上的经济增速。
为了提高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应该从城镇导向转为产业导向。湖南省改革办专职副主任秦国文说,多年来各地基础设施建设都以城镇为导向,城市在哪里,路就修到哪里,目前这种基础设施投资已经趋于饱和。作为未来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基础设施建设应该转为以产业为导向,比如在湘西,可以旅游业为导向完善路网建设。
市长之手VS市场之手
专家认为,未来五年转型升级进入攻坚阶段,处理好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十分重要,政府行为方式和导向应该加快调整,从而更好地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
——经济管理加快从“审批型”转为“服务型”。基层干部普遍认为,明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重在加快推进简政放权,彻底打破“审批经济”。基层发改部门干部表示,应该根据“中央政府改革是上篇,地方政府改革是下篇”的要求,真正把那些管得过死、卡得过严的审批权力交还给市场。
——考核“指挥棒”应该从重经济总量转为重经济结构。“长期以来,各地对GDP等经济指标的考核重总量轻结构,对转型升级缺乏约束力”,西安石油大学西部制造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昭宁说,“作为转型升级的导向,未来考核‘指挥棒’应该转为重结构轻总量,促进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真正从比规模转到比效益上来。”
陕西省考核办专职副主任郭志英介绍,2014年陕西省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已经突出结构调整优化,不仅降低了GDP增长率的分值,而且增设了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城乡居民收入比、城镇化率等指标。
专家表示,未来五年,政府部门还应以科技资源、人力资源建设为重点,增强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基础,比如优化教育结构培养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发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等等。
——产业政策应从选择型转为普惠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认为,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制定产业政策时,往往对需要优先发展的产业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这种“选择型”政策有利于少数产业非均衡发展,但往往顾此失彼,“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带来新的结构失衡。
专家认为,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已经说明,产业政策的负效应很大,政府一规划,银行贷款、基金、政府投资都跟着上,产能就容易过剩。从日本、韩国的发展历程来看,进入工业化后期,产业政策既要逐步淡化,更要从选择性转向普惠性和竞争性。未来五年要发挥产业政策的作用,应该尽量减少对个别行业的倾斜配置,重点促进更具有普遍性的公共设施建设、共性技术研发、人力资本提升和消除产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
区域竞争VS合作共赢
“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到长江经济带,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布局正从平面布局为主向平面布局与立体布局并重转变,从主要着眼内部调整转向国内外联动转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等专家认为,未来五年,区域布局的优化将为转型升级拓展腾挪空间,提供新的引擎。
——用好新型区域发展战略应切实做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提高资源和要素空间配置效率,而且将为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优化提供新的思路和范式。”陕西西咸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军说,“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例,考虑到三地处于同一个资源板块,如果根据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人力资源、区位交通等条件,将北京的非首都核心功能及核心功能中下端向更广的区域疏解,将会产生广泛的效应。”
——用好新型区域发展战略须防止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比如,近几年重庆、郑州、西安、武汉、成都等地都开通了中欧货运班列,运力超过需求,带来重复竞争,有待于进行资源整合。
专家认为,过去各地竞争主要是比政策、比优惠甚至比“帽子”,各个部门也愿意给地方“戴帽子”,导致实验区、先行区等等泛滥,带来了市场碎片化。未来五年,市场竞争应加快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政策导向要趋向统一全国市场,全面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顾问宋晓梧说,目前我国的区域发展规划已达80多个,长期以来演化为地方政府主导的GDP竞争的重要载体,未来应该防止这种现象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