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川:“中国东方第一村”
2015-05-27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中国地图的“鸡嘴”位置、中朝俄三国交界处,有一个防川村。这个村被称为东方第一村,最近处距离日本海仅有十多公里。作为珲春市开发开放的重要支点,这里不仅曾迎来新世纪的第一缕曙光,也迎来了新一轮开发开放的大潮。

三年前,防川村村支书金万革从韩国打工归来,开始筹备他的图们江“渔家乐”旅游项目。“我的梦想是今后每个村民都能开自家小车去珲春,”金万革说。作为“中国东方第一村”的一分子,这位在防川村土生土长的汉子有一颗炽热的“中国心”。

金万革还记得小时候的上学经历,当时的防川是一块“飞地”,他和同学要“借用”前苏联的领土到镇里去上学,从家到学校走一个来回,就是60公里。冬天寒风刺骨,夏天蚊虫叮咬,“但当时并不觉得苦,特别是每当看到国旗、哨所和解放军战士时,就格外踏实。”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到韩国打工。2010年金万革也加入了“打洋工”的行列中。他去了韩国首尔,在一家饭店里工作。

“在外漂泊的时候大家都想家,挣钱也很辛苦。回国后,我就希望能把在外打工的乡亲们都叫回来,但拿什么、凭什么,想来想去还是创收。”2012年回国后,金万革想得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

回国不久,金万革发现昔日的边关飞地已成今朝的安居乐土。防川风景区成功入选“吉林八景”,一下子成为国内外游客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村里100多公顷闲置的耕地也已被流传起来,成立了专业农场,每年收入四五十万元。

可虽然防川风景区近两年游人剧增,但防川村的集体收益并没趁势提高。由于缺少项目启动资金,防川村自身的旅游资源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开发,“一眼望三国”的背后,是“三国只看一眼”的无奈,防川村基础设施孱弱,游客难以“留”在村里“创造价值”,“东方第一村”村民腰包一直不见鼓起来。

金万革把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去年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期间,他向延边州委派驻村里的干部反映了这一问题。最终在政府、企业和驻村连队的共同努力下,发展旅游业先期投入的10万余元资金筹措到位,防川村因村民打工而剩下的“空房子”被改造成别具朝鲜族民族风情的平价旅馆,在中朝界河图们江上带游客体验渔民生活的旅游项目也得到了当地驻军的支持。

前不久,金万革和村民们参加了吉林省2015年图们江洄游鱼蟹增殖放流活动。本次增殖放流,吉林省共向图们江投放80万尾大马哈鱼和90万只中华绒螯蟹扣蟹。吉林省图们江边境渔政管理站副站长万继武表示,放鱼苗可以保证图们江水域的生态多样性,生物资源得以恢复,并且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金万革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图们江地区的开放开发,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滋润,生活在边疆地区,感觉腰板都比原来挺得更直了。“我希望外出打工的乡亲们都能早点回来,大家一起在家门口致富带富,共同建设美丽而富饶的家乡。”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