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猪肉7年,我凭肉眼就能看出问题”
——北京食药监管一线蹲点调查
2015-06-08     □记者 毛伟豪 郭宇靖 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晚上7时,丰台区食药监局花乡食药监所所长贾琦和同事李树旗准时出现在新发地猪肉交易大厅里。这里是北京最繁忙的猪肉交易市场,一般从晚上8时开始,至夜间12时结束,交易量最高约3000头猪。

4辆猪肉冷藏车开进市场,贾琦和李树旗上前检查。李树旗手持测温枪,对车内几个点位测温。“都在零下10摄氏度以下,温度正常。”随后两人开始查看车辆消毒证明、动物检疫证明、入境检疫证明,翻看猪肉胴体上的检疫章和滚条章。

李树旗选取一个猪肉样本,用手指在瘦肉部位摁了一下。“查猪肉7年,我凭肉眼就能看出问题。像这块肉就不错,粘手,肯定没注水。”果然,仪器检测显示水分没超过70%,“合格,不是注水肉”。

就这样一头一头猪的翻看标签,签字登记,随机抽检,贾琦和李树旗两人一直忙活到夜里12时许才离开市场。“这一天的活儿算是结束了。明早9点开始还要来市场,对蔬菜瓜果等进行日常巡查。”

花乡食药监所只有15名工作人员,承担着花乡地区2910户食品流通商户、217户餐饮企业、食品生产类13家食品生产企业、30家药企、84家医疗器械经营使用主体等的日常监管工作。像这样的食药监所,北京已建成322个,全范围覆盖确保群众食药安全。

在北京市食药稽查总队会议室的墙壁上,贴着所有人员2014年的休假情况。记录显示,由于工作任务繁忙,他们当中过半数人去年的法定年假都没有休息。用副总队长张岩的话来说,保障百姓的食品安全是第一要务。

记者多次跟随食药稽查总队执法,每一次行动都经过艰辛的暗访。登墙爬树、卧底侦查……这些对于执法人员就如同家常便饭,但没有一名执法人员叫过苦。在一次对假桶装水市场的联合执法后,北京燕京矿泉水厂长齐宝才深有感触地说,执法行动促进了行业的规范,给了正规企业信心,保障消费者喝上了“放心水”。

在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记者看到了食药安全背后的科技力量。色谱室副主任赵俊平说,5月份他们共完成来自国家抽检和市级抽检的400个样本。“每天都加班到晚上9点,没有加班费,不过我们室的人都年轻,大家干劲都很足。”

在中心5层,记者还看到了一间神秘屋子,厚厚的铁门上有两把锁,“得两个人同时用钥匙才能打开。”赵俊平说。这里是食品安全未知成分鉴定平台,可对食品中潜在风险物质进行初步划定,并通过核磁共振解析,明确可能添加的化合物具体种类。

目前,中心利用质谱技术结合权威数据库,已建立“开放式未知成份质谱鉴定技术”体系,纳入筛查的物质已有3000余种。中心副主任姜洁告诉记者,“这种筛查和鉴定能力,在全国都是罕见的,大大提升了北京对食品安全未知风险的主动发现能力。”

体制改革完成后,北京坚持实施最严的监管,不断增加对食药高风险领域、高风险企业、高风险品种的监督检查频次,2014年,全市共完成食品抽样监测14万个样本,药品以及医疗器械、化妆品抽验1.2万个样本。全市未发生重大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事件,首都食药安全总体形势平稳向好。

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居民对北京食药安全满意度达85.4%,同比上升16个百分点。完成体制改革仅一年多,北京食药安全水平大踏步前进。

2014年,北京食药监局还在商场超市、批发市场、旅游景区、民俗旅游村、交通枢纽等场所,先后开展了食品添加剂、瓶桶装饮用水、超过保质期食品以及香油、芝麻酱、牛羊肉等食品的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开展持续数月的农村食品市场“四打击、四规范”和医疗器械“五整治”专项行动,食药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此外,北京还不断强化食药执法协作机制。与华北、东北8省份建立食品安全联动协作机制和药品安全走廊,共同打击跨区域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市食药监局与市公安局食药侦查支队和市动检部门、海关缉私部门建立执法联动、行刑衔接长效机制。2014年,市食药监局共办理各类食品药品案件7514件,办结6624件,配合公安机关抓获犯罪嫌疑人218名。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