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之滨“闽南金三角”核心,与宝岛台湾一水之隔,是重要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之一。历史上,晋江就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留下了众多历史文化古迹。改革开放以来,晋江人发扬“爱拼才会赢”的精神,迅速崛起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县级市之一,创造了“民营经济奇迹”和“晋江模式”。
千年侨乡成“经济领头羊”
晋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周秦以后,中原汉族逐渐南迁,至西晋永嘉时期,中原百姓避战乱南迁,据江而居,“晋江”之名因此而来。
晋江于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始建县治,由于位居东南沿海,受到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双重滋润,发展孕育出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体系和特有的精神气质。
晋江山川毓秀,人文荟萃,素有“声华文物、雄称海内”、“泉南佛国”、“海滨邹鲁”之美誉。南音、掌中木偶和高甲戏等民间艺术蜚声海内外。晋江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众多,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称的“安平桥”、世界仅存的摩尼教遗址“草庵”、世界罕见保存完好的海底古森林遗址、千年古刹“龙山寺”和郑成功屯军遗址“东石寨”等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0多处。
海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的海上通道,更是沟通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纽带。晋江历史上长期以来的对外通商和文化交流的传统不仅繁荣了贸易,更丰富了文化,促成宗教的融合。
同时,晋江先民多自中原长途跋涉而来,又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毅然踏上了“下南洋、过台湾”的迁徙之路。古代文献中记载,晋江先民“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出洋旅外源远流长。
据史料载,早在隋初,即有晋江先民远航勃泥(婆罗洲)等地,北宋时期晋江就已出现华侨。元代,海外交通空前繁荣,出洋侨外随之大增。明代,郑和下西洋而留居为侨者甚多。
清初,实行“海禁”、“迁界”政策,大量晋江乡民被迫背井离乡,漂外谋生,其间曾出现几次高潮。此后因国家战乱,民生凋敝,陆续有不少人漂洋过海,寻求生路。
据统计,目前海外和台、港、澳地区的晋江人达200余万,散布于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相对集中于东南亚各国。晋江侨胞,身居海外,情系桑梓,时刻不忘恩摇篮血地,积极为家乡建设尽心尽力,这是游子向故土的倾诉,是绿叶对根的情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海内外300万晋江人充分发挥侨台优势和海交文化优势,大胆探索,闯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形成了以市场经济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和运行机制。这种发展模式后来被称为“晋江模式”,并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并称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四大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晋江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年均增长率达26.16%。GDP从1978年的1.45亿元迅速增长为1992年的33.9亿元、2002年的330.16亿元,2014年更是接近1500亿元,全市GDP连续20多年位居福建省各县(区、市)首位。
打造制造名城和品牌之都
从一个沿海小渔村的原点出发,晋江以“爱拼才会赢”的草根工业迅速崛起,长年位居福建县域经济总量第一和全国经济百强县前十,已是享誉全国的制造名城和品牌之都。近年来,晋江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着力推进“产城互动、城乡一体、本外融合”的发展格局,倾力打造县域科学发展的新范本。
在晋江城市中心,有一片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工业园区,曾经聚集着皮革、陶瓷等20多家工厂。今天这个挂牌“晋江工业设计产业园区”的地方,不闻机器轰鸣,但见窗明几净,47家各类设计机构、230多位设计人才的聚集,让这里上演着“头脑风暴”。
产业园区运营方福建同天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鄂东说,晋江制造业基础雄厚,是工业设计扎根的沃土,园区运行不到两年,总收入突破了5000万元,已与800多家本地制造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按照存量产业提升、增量优化的原则,晋江市近年来先后推动126家优质企业退城入园、229家低效污染企业淘汰出局,同时布局8大专业市场、3大文化创意园区、1个金融聚集区和一批高端商业综合体。2013年全市三产增幅首次超过二产。
入住晋江仙格小区新居的当地农民庄金川,说起现在的生活十分感慨:“这里原先是杂乱无章的城乡接合部,现在商店、医院、学校和农贸市场一应俱全,小区周围还有绿地和水面,生活变得方便、舒心。”
近三年来,晋江片区改造、拆迁面积超过1100万平方米,其中用于公园绿地、基础设施公共配套和安置房建设的用地占三分之二;围绕“为人建城”,选择交通便捷、上学就医方便、配套齐全的地块作为安置区域,拆迁户就地就近安置;全市有9万多农民就地转化为市民,可选择安置房、办公楼、店面、现金、股权等多种补偿方式,实现保值增值。
晋江市委书记陈荣法表示,在城市改造过程中,晋江更加注重人的感受、人的需求,始终坚持“多一些情调,少一些单调,多一些个性,少一些共性,多一些气质,少一些气派”的做法。
宜居侨乡广纳八面来客
老旧厂房变身工业设计园、中心城区集中保护100多座古建筑、城市黄金地带建起一栋栋拆迁安置房、城市与农村“同城同待遇”、外来务工人员可“无房落户”……在晋江,各种各样的新鲜事让初来者感到惊讶与兴奋。
初夏的晋江天气已经开始炎热。在梅岭街道仙格小区的避荫处,杨集体正与一帮老人吹着凉风,拉着家常。杨集体原是附近许厝的农民,拆迁后几个村并成一个社区,村民搬进了新建的高楼。
晋江是中国民营经济发源地之一,改革开放之初这里的农民就率先办起了工厂,更多的则做小生意、进厂务工,以农为生的人越来越少。
(下转第六版)
晋江赋
□吴明哲
海西强市,闽南珠明。灵源霭霭,紫帽菁菁。海上丝路古港,横跨安平桥,素享“天下无桥长此桥”美称;龙山一寺,宝岛四百座分灵;海底古森林遗址,折射海丝小镇风情;草庵摩尼光佛,日夜聆听龙泉书声。五店市传统街区,圆梦乡愁励振兴。溯源唐季置县,开元始名。永嘉迁避尔后,勤朴斯民,地居僻壤而斩棘披荆;宋元明清以降,士农工商,志存高远而竭虑殚精。改革开放,鱼水相生。设市廿载,热土蒸腾。百强位五,摩云摘星。晋邑千秋,历沧海桑田,革故鼎新兴伟业;江涛万里,得天时地利,继往开来奠宏基。美哉晋江,壮哉锦程!
魅力晋江,代衍精英。华夏千人进士十八县,幸会其荣;状元十二,宰相十六,载誉史乘。欧阳詹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曾公亮一门四相一状元,百余年许“曾半朝”。精研明仲《武经总要》,宋当制敌于金;拜诵林外《题临安邸》,胸溢家国之情。二朱过化,文脉丕承。有明一代,“天下言易,皆推晋江”,著述、专才咸超双百,有易学“东南半壁”之称;白毫庵畔,天降瑞图,银钩铁画,剑气帅形,法书得“南张北董”之评;遵岩慎中,才列十子,文执北地牛耳,得“二百年来此中兴”之盛。清季施琅,挥师南下,固疆一统,远播威名;丁拱辰《演炮图说》诸著,期师夷以富国强兵;末代状元吴鲁赋《百哀诗》,痛万民于水火,哀弱主之不争!至若诗坛独行侠蔡其矫,改罢洋腔唱土调,涛声依旧有回声;乐坛领军人李焕之,一曲《社会主义好》,至今传唱竞风行。
活力晋江,石破天惊。品牌之都,中外驰名。百舸争流弄大潮,五城同创开新景。写好一个“人”,建靓一座城。新型城镇化,晋江立样本:诚在融入融合,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住、融得入,同为一方热土,共建美好明天;伟在同城同步,普惠均等,全市一城;美在品质品位,最是涵养生态,菩提挺秀,玉兰扬馨;信在互动联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聚力倾诚;重在根脉文脉,海内海外海滨同携手,固态活态业态共提升;贵在体制机制,高效日新,乘数递增,众志成城! 赞曰:
携手攀高眼倍明,
倚天山色翠屏横。
登临处处欣吾土,
啸傲时时慰此生。
醉里琴书春入梦,
云间鸥鹭语关情。
客来载酒城西去,
万壑松风相送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