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数据改善 耶伦或持乐观态度
美联储9月加息预期渐浓
2015-06-16     □记者 周武英 综合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6月16日至6月17日,美联储将举行为期两天的议息会议,预计本次会议上美联储仍会按兵不动。不过由于距离市场预期的美联储9月正式加息时间越来越近,市场最为关心的将是美联储主席耶伦能否在议息会后的记者会上透露出未来行动的信息。

从经济数据上看,本次会议美联储改变政策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最新的经济数据仍然是美国商务部公布的今年美国第一季度的经济负增长0.7%的数据。该数据公布后引发许多关于美联储不应或不会在今年加息的议论,其中有联储官员的谈话,也有市场人士的分析。不过其他较好数据的公布则给支持美联储加息的人士提供了更多论据。

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的5月份失业率微幅上升0.1%,为5.5%,这被乐观人士解读为看好市场前景和进入劳工市场的就业人数增多。4月份美国失业率为5.4%,达到七年来低点。美国政府对就业者的单独调查显示,5月份的非农就业人数增加28万,是今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同时也好于每月增加25.1万的12个月平均水平,这一数据显示出美国经济已经从第一季度的衰退阴影中走出来。

早在4月份,美联储就预期经济将迎来温和增长。不过美联储要进一步采取行动,仍需要新数据的支持。

对于美联储是否需要很快加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不赞同。世界银行警告称,随着美国货币政策逐渐收紧,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环境会随之收紧。该行在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就劝诫美联储推迟加息,直到工资和价格水平稳固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也表示,美国的通胀压力并不大,加息行动完全可以推迟,2016年实施加息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在美联储内部,并未放弃今年加息的可能。纽约联储的杜德利表示,到今年晚些时候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的条件可能会得到满足,不过加息的时间点仍要取决于美国的经济展望。

耶伦上个月曾经表示,等待就业和通胀数据达到美联储的既定目标有可能冒着经济过热的风险,不过她仍然寻找劳动力市场继续改善的迹象,并且对美国的通胀水平达到美联储的目标很有信心。她还说,如果经济继续如预期般改善,她认为,将在今年开始启动加息,使货币政策恢复正常化。

瑞银美国外汇部门主管理查兹认为,此次会议上,耶伦将重申按照经济数据决定加息时机,还会提到近期经济数据。他认为,议息结果对美股影响不大,第二季度企业业绩才是市场真正考验。理查兹还认为,希腊债务危机对市场冲击将比较有限,除非出现突发情况,否则美联储应会按照美国的情况加息。

美银美林认为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将会保留9月份首次加息的选项。而此次会议上耶伦应该会对经济前景表示乐观,但如果对低通胀表现出任何担忧,应该会引起市场注意。

法国巴黎银行表示,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可能暗示他们已随时准备动身,只是等待更多数据给他们加息开绿灯,耶伦会在新闻发布会上为9月份加息埋下伏笔。该行还认为,最新数据支持9月份加息。

瑞士信贷也表示此次会议将承认最近美国经济数据的改善。但认为,本周联储会议存在多种可能性,包括在政策声明中对具体加息时点给出更明确指引的可能性(但可能性很小)、对增长预测做出向下修正(尤其对于2015年的预测值)、可能下调对长期联邦基金利率目标的预测值。

BMO私人银行投资总监埃布林预计,美联储将于9月加息,但此次加息周期较不稳定,估计股市将产生波动。摩根士丹利全球投资组合经理卡伦表示,美国第一季度经济数据恶劣,估计美联储将相应向下修订经济及通胀预期。

对于美联储加息可能带来的影响,分析人士称,将会有效遏制通货膨胀的发生。此外,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的超级宽松货币政策已经延续了七年之久,这种政策改变不仅将影响到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也会影响到全球经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借贷成本将上升,曾经支持这些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投资资金的流动转向将对经济增长产生不良影响。过去一周,新兴市场基金共流出93亿美元资金,创2008年来之最。分析认为,其中原因之一可能是市场认为美联储加息临近。

从市场调查看,对美联储今年加息的看法也仍占主流。今年早些时候的调查显示,17位美联储官员中曾有15位预期今年升息。报道显示,汇丰首席美国经济学家凯文称,上周发布的最新调查显示,预期升息的这一压倒性趋势将继续。不过经济学家表示,他们预计美联储确定或修改升息时间预期的过程会比较长,使得美联储会有足够的时间来向市场摊牌。

目前,市场大多估计美联储会于9月加息,美银美林和巴克莱的预测还认为,除了9月份,今年年底之前美联储还会再加息一次。不过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本市场估计,美联储不会在议息声明中明言9月加息。

本周的政策会议结束之后,美联储将发布最新的经济预测、政策声明以及预测利率途径的点阵图,一系列经济数据也将在本周公布,届时或能从中看到更多端倪。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