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蒂尔:改变世界就是“从0到1”
2015-06-17     □记者 金辉 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彼得·蒂尔,硅谷创投教父,Paypal联合创始人,也是Facebook、YouTube、Linkedin、Tesla等世界著名公司的投资人。2014年,彼得·蒂尔出版互联网创业书——《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引起轰动。该书从哲学、历史、经济等多元领域解读世界运行脉络,分享作者对商业与未来发展逻辑的思考,在互联网创业者中产生巨大影响。日前,彼得·蒂尔今年二度莅临中国,站上“中美创新巅峰论坛”与中国投资者、创业者交流。其间,《经济参考报》记者近距离接触了这位因《从0到1》为中国读者熟悉的硅谷投资人。

企业成功根本在创新

《从0到1》是一本关于如何创建创新公司的书。在彼得·蒂尔眼里,企业走向成功之路的重要信念就是创新。这个创新不是从1到N,而是从0到1,也就是所谓专利、技术和开启一片未知领域。

彼得·蒂尔认为,照搬他人模式要比创造新东西容易;做大家都知道如何去做的事,只会使世界发生从1到N的改变,增添许多相似的东西。但是,每当我们创造新事物,会使世界发生从0 到1 的改变。“商业世界的每一刻都不会重演。下一个比尔·盖茨不会再开发操作系统,下一个拉里·佩奇或是谢尔盖·布林不会再研发搜索引擎,下一个马克·扎克伯格也不会去创建社交网络。如果你照搬这些人的做法,你就不是在向他们学习。”

他认为,美国的公司,如果不在创新上投资,不管现在多挣钱,将来都会以失败而告终。“如果我们对已有业务进行调整,获取了它能给予我们的一切,会怎样呢?尽管听起来不可能,但答案似乎比2008 年的危机更糟糕。今天的‘最佳方法’可能会把我们引入死胡同,而最佳途径是未经尝试的新路径。”

中国经济的成功,与模仿、追赶欧美等发达国家紧密联系,但随着中国企业的强大,可供模仿的东西越来越少。中国如何实现从0到1,是一项新的挑战。彼得·蒂尔指出,“中国企业的模仿策略非常成功,未来几年还会保持这种成功。而且,中国创业者的工作热情非常高,也愿意为获得成功而不懈奋斗。当然,中国的市场竞争也是最激烈的,一个商业模式在中国萌芽后,可能马上就会有100家企业去做同样的事,想在中国市场胜出非常不容易。现在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越来越强大,可供借鉴的东西越来越少,这也要求中国企业有更多的原创性。日本当年就走了弯路,靠模仿、借鉴,日本企业在1965年后25年内快速崛起。但是,随后的日本却裹足不前。这其中原因很多,而缺少原创性是一个重要原因。”

好企业都追求控制力

在《从0 到1》中,处处可以看到彼得·蒂尔对垄断的推崇。他说,在创新创业时要想明白竞争和垄断的关系。成功的公司都垄断了某些领域,他们能长期保持垄断地位,皆因其产品、盈利模式、技术中,总有一样是别人没有的。“对社会来讲,人们可能会讨论垄断到底是好的还是不好的。但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企业在最开始进行创业的时候希望在市场上处于垄断的地位,并且不希望别人复制。”

“这种垄断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垄断,是创新式垄断,也就是通过科技创新创造出崭新的事物让大众受益,同时创造者又能获得长期利润。”彼得·蒂尔强调。

专有技术是最实质的优势,使产品难以被外界复制。专有技术需要比竞争者好上10倍,才能带来垄断优势。要取得10倍以上的技术突破,需要发明全新的技术,或者在现有解决方案上改善10倍。亚马逊把线上可售书籍加到10万种时,就已经超越任何书店铺货量的10倍以上。也可以通过更好的组合设计来取得10倍以上提升,苹果先于微软或诺基亚推出的平板即是如此。

网络效应的特点是,使用的人越多越有影响。但要实现网络效应,即使在网络很小时,你的产品也要对种子用户有价值。垄断经济具备马太效应,越大越强。好的初创企业,第一版设计就要有潜力支持放量扩张。比如Twitter,即使已有2.5亿用户,也不需要增添什么功能就能继续吸引更多人加入。彼得·蒂尔认为,有强大的品牌,才可谓垄断,苹果无疑是最强大的技术品牌。

错过机会也是失败

“在真正投资一个项目之前,我一定要在两个问题上给出满意的答案。第一,这究竟是不是一家好公司或好项目,这个问题所有投资人都会想到,一般人想不到的是第二个问题:如果确实是一家好公司或好项目,为什么那么多人没投,能轮到自己投?”彼得·蒂尔认为,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已经惨烈到像拍卖,最后赢得项目,不是你眼光独到,而是因为你出价高。

彼得·蒂尔说,他在评估公司时主要看三大要素:团队、技术和商业策略,三者缺一不可。有些情况下技术最重要,有的情况下团队最重要。需要因地制宜,考量不同情境。

投资并不总是成功,有时需要面对失败的苦涩。彼得·蒂尔认为,投资失败有两种,第一种叫破产。比如对Facebook的投资,最初这家公司经营也不是很成功,反复研究后才发现Facebook有别人没发现的独到价值。当然,有一些公司你也感觉有独到价值,结果却失败了。这说明,我们判断的独到价值最终没有得到市场的证明。

第二种叫错过。与投资的公司破产相比,更令投资人追悔的,是你没看上的公司最后却大红大紫。“还以Facebook为例,作为最早期的天使投资人之一能注资Facebook绝对是天大的成功,但2005年Facebook第二轮融资时,我没有追加投资,这又称得上天大的失败。”

彼得·蒂尔说,这种失败往往源于对行业变革速度认识不足。2005年,Facebook只有几名工作人员,办公室也小得促狭。不过,如果一家公司或一个市场已经开始变得很强势,就像疯涨的股票,这反倒是比较可怕的事情。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