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蒙牛集团做成一家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企业,这一直是我心中的梦想。”蒙牛乳业总裁孙伊萍在6月15日“2015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论坛上表示,蒙牛一方面全面整合国际资源,保障食品安全;另一方面以科技创新实现了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行业领先。
食品产业的全球化意味着全球资源的整合。孙伊萍说,蒙牛的理想就是如何与国际接轨,企业国际化有两条路要走——“引进来”和“走出去”。在孙伊萍看来,“引进来”更需要勇气,达能增持蒙牛股本,整合双方在中国的低温业务;与欧洲乳业巨头Arla Foods成立中国创新中心,在先进牧场技术、奶牛标准化的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合作稳步推进。另一方面,蒙牛勇敢的“走出去”,通过海外投资来对标国际标准。蒙牛在新西兰通过雅士利投资的奶粉工厂已经开始投产,蒙牛旗下品牌特仑苏也利用海外牧场实现了在新西兰和丹麦加工、进口牛奶。与国外AsureQuality、SGS、LRQA等品控巨头深耕全产业链、全过程质量管理,则推动了蒙牛工厂一体化成熟度发展。
孙伊萍说,蒙牛与国际企业合作时,打破传统模式跨界合作,合作伙伴的新技术、新包装、新配方、新材料都能成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品研发的突破点。
国际顶尖品牌与中国食品品牌合作时,第一步就是对中国食品公司进行食品质量安全的审核。孙伊萍说,蒙牛与达能合作时,通过了达能严格的质量安全审核,达能碧悠酸奶得以在蒙牛马鞍山工厂生产;上海迪士尼度假区更是对蒙牛进行了18个月的层层认证,才宣布蒙牛为其官方乳品供应商。这些伙伴的审核无形中也为蒙牛品牌进行了背书,让更多的国际公司对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充满了信心。
3月25日,蒙牛披露了2014年年报,营收突破500亿,同比增长15.4%;净利润达到23.5亿元,增长了44.1%。
在孙伊萍眼里,优质奶源是立足之本,国际化的先进技术才是品质的保障。“我们是行业第一家质检数据采集达到90%的公司。”她说,借助SAP、LIMS系统以及终端二级追溯项目,蒙牛实现了产品从源头到终端的完整的电子追溯。蒙牛与IBM合作,利用大数据建立了SAP系统,它能够将原辅料、原奶的编码,产品的批次,按照物料的流转顺序进行完整、详细的后台关联,让每一包产品都有“码”可循。
“蒙牛的国际化不是通过引进几个国外股东、在国际市场发行公司债券等就达到了,需要尽快提升国际化管理的系统能力。”孙伊萍说,这提出了更高要求——蒙牛要比所有中国企业更具国际化的视野和国际资源的整合能力;同时,蒙牛也要比所有外资企业更有中国特色的执行力和反应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