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重组并非只有“大合并”中车连续跌停警醒投资人
中国中车虽以A股、H股双双下跌超过10%而结束上周的首次亮相,但央企改革行情热度不减。上周五,船舶概念股更是以高涨接力,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旗下的中国重工6月12日下午临时停牌,市场再次燃起“南北船”整合预期。尔后,中国重工公告披露了控股股东中船重工业务调整的动向。公告显示,中国重工日前接到控股股东中船重工通知,拟对其自身相关业务进行调整,部分业务涉及中国重工。其中,中国重工拟以持有的动力相关资产进行对外投资,参与中船重工拟打造的动力业务平台公司。目前,上述对外投资方案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也不涉及发行股份。
截止到6月18日收盘,中国中车当日下跌8.6%,以20.52元收市。有股民戏谈这已经是中石油第二,可谓话糙理不糙。对于这样的持续暴跌,可以有多样解释,最常见的解释是在合并前已经被市场过度炒作,股价偏高,所以一旦合并成功,反而需要高位回调。涨得过高需要回调,这种说法倒也没有错。不过,对千千万万个不小心成为“接盘侠”的中小投资者来说,恐怕就没有那么轻松了,网上疯传因重仓中国中车而跳楼的、跑路的,值得人们深思。企业效率的提高,绝不是仅靠扩大规模就能实现的。如果把国企改革仅仅理解为大合并,则是太简单化了。我们不能说小的就一定是美好的,但也别忘了“大有大的难处”这句警语。
牛市袭来股东爱减持五个月超过去年全年
据报道,2015年初至今,A股公司股东减持套现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其中产业资本套现明显加速,以汇金减持银行股等为标志性事件,上市公司的众多公司股东、产业资本正开启减持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2015年以来已有1072家上市公司发布了重要股东或高管减持公告,累计减持市值约3598.51亿元。这一数字已超过去年全年的减持规模。特别是4月沪指站上4000点以后,产业资本套现明显加速,397家上市公司股东合计套现1895亿元,仅4000点以来套现额就接近去年全年的水平。
牛市大股东套现离场,这是资本市场最常见的现象。股价处于高位,大股东不套现才奇怪。本来,行商逐利,高位套现无可非议,但为什么总是被市场质疑呢?其实,套现确实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否认,部分减持行为是出于正常的战略投资或支持企业发展或改革的需要。例如,一些国资类上市公司的减持操作或为日后混改铺路。还有企业的大股东声称套现是为企业进入新领域而筹资。广为诟病的往往是运用法规疏漏通过减持套现牟取暴利,以及被市场解读为大股东对企业的缺乏长远发展信心出现的提前逃离。作为投资者,对于牛市中的大规模变现要有充分的理解,也要区分不同状况合理避险。如果是产业资本通过套现加速离开,其实是对产业未来缺乏信心,投资者要多留个心眼。
兴业卷款30亿归罪“前员工”内控有问题不必躲躲闪闪
近期有消息称,兴业银行北海分行一高管利用帮办“过桥贷”为由,诱骗兴业银行多名大客户共约30亿元,并于今年5月人间蒸发。6月9日,兴业银行方面回应称,5月中旬已接到警方通报,该行前员工苏瑜涉嫌个人非法集资已被立案,目前正在调查。涉案人苏瑜于2015年3月27日主动向分行递交离职申请,分行批准与其解除劳动合同。苏瑜并非高管。兴业银行方面称,事件性质属于离职员工个人非法集资,该行仍将全力配合公安机关调查取证。
据媒体调查,有受害者表示,苏某是在出事后才辞职,并不是银行说的先辞职后出事。还有受害者称是在兴业银行北海分行的办公室里与苏瑜签订借款合同。对此,有股民表示,什么叫“前员工”?出了事银行就把责任全推脱了?一出事就变“前员工”,“下一次换个说法好吗”?很明显,某些企业,某些地方行政机构,一出事当事人立刻变成了“临时工”、协警、合同工等等,就是没有正式在编的干部、职工,不难理解,无非是想推脱掉责任而已。这回又出了个“前员工”,还是想说“银行没有责任”;其实怎么解释,也遮不住银行内控有漏洞的实情。当然,真相可能还要等监管部门的认定,但是,一出事就想把责任推个干净,显然不是有担当的企业应有之举。也要奉劝投资者:天下没有免费午餐,也没有凭空掉馅饼的美事。上当受骗固然可怜,但往往是追求离谱的高利润才导致恶果。
百圆裤业正式更名“跨境通”跨界大转型拷问“一网就灵”
百圆裤业6月12日公告称,经公司申请,并经深交所核准,公司证券简称即日起由“百圆裤业”变更为“跨境通”,公司名称由“山西百圆裤业连锁经营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跨境通宝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变更后公司的经营范围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电子产品的技术研发和销售;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和技术的进出口业务。对于公司名称变更的原因,百圆裤业表示,鉴于公司收购深圳市环球易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环球易购)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已于2014年11月份完成,以及公司陆续在跨境电商行业进行投资,公司的主营业务构成已由单一的裤装营销发展到互联网跨境电子商务领域,跨境电商行业的收入已成为公司收入的重要来源。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产业纷纷转型“变脸”,百圆裤业不是第一家,更不可能是最后一家。回顾一下,做餐饮的,做电器的,做文化的,如此等等,纷纷向互联网靠拢,有的简直与原来的业务不沾边,彻底转型。对百圆裤业的这次转型,有市场人士表示,不排除此举有搭“互联网+”便车之嫌,百圆裤业未来的主营业务是否真的会转向跨境电商还不得而知。最近,一位知名经济学家对“互联网思维”提出了质疑,对互联网的重要作用也不削一顾。虽然看起来有些与主流思维有些“格格不入”,但依然值得人们深思。从企业角度看,竞争力绝非“一网就灵”那么简单,湘鄂情的跨界不成功经历值得引以为鉴。总的看,既要迅速跟上信息化发展的速度,又要广泛运用最新科技,更要结合原有优势借力发展。如果食洋不化,或是空有概念而无转型之实,短期炒作形成的“繁荣”是不能持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