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城谱写汉风华章
2015-06-24 来源:经济参考报
汉兵马俑

史学界有学者说,“明清文化看北京,秦唐文化看西安,两汉文化看徐州”。徐州作为古九州之一,是汉高祖刘邦的故里与发迹地,汉代英杰荟萃于此,两汉文化在此发祥。5000年文明史、2600年的建城史,加上悠久的两汉文明,让徐州每一片土地都被历史文化所深深烘托。徐州正以汉文化作为最深厚、最宝贵的文化资源,重塑这座历史名城的“软实力”,让历史文脉融入现代文明。

高祖桑梓 “汉之故里”

布衣皇帝刘邦建立的大汉王朝,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汉民族在这一时期形成,灿烂辉煌的两汉文化也形成于汉代。当今,凡论及汉人、汉语、汉文化,无不应从汉文化的开拓者刘邦说起。

刘邦,公元前256年(楚考烈王七年)生于徐州丰邑中阳。《史记·高祖本纪》上曾有刘邦自言:“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可见,徐州丰县就是汉高祖刘邦的故里,具体地点是今丰县西北12华里的金刘寨村。今天丰县仍留存刘邦曾祖父刘清之墓,以及汉皇祖陵的遗碑两件:一碑上写“西汉高祖,丰邑西北隅离城12里力村畴(今金刘寨)西王庙碑记。”另一古碑上写“汉之故里”字样。

而刘邦在桑梓之地也留下众多活动遗迹及传说:西南城角的凤凰嗉遗址(邦母吃了凤凰嗉的土,才得以降生)、城恒东北角秦皇抓丁而刘邦出逃的五门遗址、刘邦种植的双枣树址,城内有刘邦曾住过的地方、刘邦读书之处的马公书院,城南有刘邦儿时放牛的卧牛岗,城东有刘邦避难之处七里铺庙旧址,城西南十八里有丰父老迎驾刘邦的邀帝城、起义祈祷之处枌榆社、枌榆祠遗址……

统一中国建立汉王朝后,刘邦以文治理天下,征用儒生,诏令天下,广泛求贤,开启了辉煌灿烂的汉文明,因而被史学家称为“汉之始祖”。

在政治上,刘邦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废除苛刻的秦朝律法。刘邦命萧何参照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即“汉律九章”。同时,刘邦还重用叔孙通,撰写《汉仪十二篇》、《汉礼度》、《律令傍章十八篇》等仪法法令方面的专著。在法律思想上,提出了“德主刑”以教化为主,刑罚为辅,达到宽柔相济,严松相当的统治效果。在文化事业上,刘邦建立规模空前的“国家图书馆”天禄阁、石渠阁等。在经济上,休养生息,凝聚民心,豁减徭役,鼓励生产。同时“强干弱枝”,把关东六国的强宗大族和豪杰名家10余万人迁入关中。刘邦宽松无为的政策,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人心,奠定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

在促成汉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古彭城(徐州)人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因刘邦起兵入关到文治天下所依赖的多为同乡英豪:徐州人汉初三杰之一的相国萧何与刘邦同里近邻;谋士张良祖籍亳县,曾属古彭城所辖;大将韩信属徐州南淮阴人,亦古属彭城辖地;曹参、樊哙、周勃等等文臣武将均为刘邦同乡……

刘邦发迹于丰沛,跟随者丰沛众多。立汉后,刘邦除亲属18人封王之外,外姓封侯者不下几十人。如丰人周勃为绛侯、沛人曹参为平阳侯、沛人樊哙为舞阳侯等等。特别是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王陵五人皆至丞相,对辅刘氏安天下,对汉文化的形成影响巨大。

不仅如此,刘邦西迁彭城人,大大促进了东西文化交融。《汉书·高帝》载:刘邦对诸侯子留在关中者,复之12岁,又“徒齐、楚大姓、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大姓于关中,兴利田宅”。连同刘邦本人也在咸阳附近为太上皇建新丰,并“徒诸故人实之”。

这样不管是开创天下,还是巩固天下,直接促成汉文化的形成,刘邦及其率领的古彭城(徐州)人起到了发启和奠基作用。故徐州被视作汉文化发祥地,历代皇帝称之为“汉之故里”。

“汉代三绝” 凝聚精髓

因徐州是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兵家必争之地,刘邦建朝后便将四弟刘交封到彭城为楚王。两汉400多年,一共十二代位楚王、五位彭城王定都彭城。所以,徐州汉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极其典型,凝聚了两汉文明的精髓。其中尤以“汉代三绝”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驰名中外,最具艺术欣赏及考古价值。

徐州汉墓中的王陵墓葬,构成了徐州两汉文化的“三绝”之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化成说:“目前全国的诸侯王墓不在少数,徐州的汉楚王墓群序列最清楚、调查发掘最全面、保存最为完整,这在全国诸侯王陵研究中不多见”。

徐州汉墓大都“依山为陵,凿山为藏”。龟山汉墓几乎将整个山体掏空,俨然地下宫殿。令人称奇的是,墓中两条几乎平行的甬道长56米,笔直得可以用激光测量,是世界上打凿精度最高、最直的甬道,无法想象当年工匠是如何做到的。开放之后,楚王棺室北侧墙上逐渐显示出一个真人大小的影子,身着汉服,峨冠博带,作拱手迎宾状,被称为“楚王迎宾”,它的形象成为难解之谜。

迄今为止,徐州已考古发掘两汉各类墓葬1000多座,发现两汉的王和王后陵墓10处共22座,其中西汉楚王(后)陵墓8处18座,东汉彭城王(后)墓、下邳王(后)两处4座。

“汉代三绝”之二的汉兵马俑,出土自徐州汉墓。最早是1984年12月被发现于徐州市东郊狮子山西麓,为汉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陪葬品。狮子山汉兵马俑分布于六条俑坑,总数4000多件,种类繁多,有官员俑、卫士俑、发辫俑、甲士俑等十余种,是西汉早期楚国实战军队的地下缩影。

汉画像石为典型的汉文化代表,同样被视作“汉代三绝”之一。汉画像石刻被汉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上,有反映现实生活的,如飨宴会饮,车骑出行,游射田猎,舞乐百戏等;有表现神话和祥瑞的,如羲和举日轮,长羲举月轮,金鸟为日,玉兔为月,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等画面,雕工精湛,栩栩如生;还有些为装饰画图案,如青龙、白虎、玄鸟、麒麟等,绘画和雕刻艺术相当高明,充分反映了汉文化的艺术水平。徐州出土有2000多块汉画像石,是中国汉画像石最集中的出土地之一。

徐州处处皆是汉文化遗产,除却“汉代三绝”,还有楚王金银缕玉衣、沛县大风歌碑、戏马台……无不展现着徐州两千年的汉文化积淀。

为保护、收藏好汉文化遗产,徐州市建立了占地1400亩的汉文化景区,核心区由狮子山楚王陵、汉兵马俑博物馆、汉画像石博物馆、刘氏宗祠、竹林寺、羊鬼山展亭(王后陵)、水下兵马俑博物馆等两汉文化精髓景点组成。汉文化景区集中展现了两汉文化精髓,它是华东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两汉遗风最浓郁的汉文化保护基地。

“舞动汉风” 薪火传承

灿烂深厚的汉文化遗产,赋予了徐州独有的文明记忆和智慧,如今的徐州人不止于挖掘保护汉文化遗产,更把汉文化融入城市建设,让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认为,以徐州为中心的汉文化,是江苏文化中历史最悠久、内涵最丰富的文化传统之一,可以说,汉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徐州文化发展战略是“舞动汉风”,这是徐州一项基础性、根本性、长远性的文化工程。

徐州市“舞动汉风”,尤其注重品牌建设,打造精品。“汉之赋”系列文艺精品、“汉之源”文化传承行动、“汉之韵”城市形象推介活动等等均是这几年徐州推出精品文化行动。徐州市每年安排4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实施“舞动汉风”文化品牌塑造工程,设立政府“汉风文华奖”,对在文化艺术产业贡献突出的人才,给予每项10万元的奖励。目前文化工作者们挖掘“秋风戏马”、“十面埋伏”、“霸王别姬”、“解忧出塞”、“高祖还乡”等历史典故,创作出了汉风大戏百乐舞《汉典华章》,反映汉代恢宏历史、民俗风情;拍摄出了大型影视剧《汉帝刘邦》、《解忧公主》等,将汉文化融入现代艺术。此外,徐州还把汉风元素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营销之中,彰显汉韵悠长的城市文化特质。

同时,徐州市充分发挥历史积淀深厚的优势,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徐州市从区域集中、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出发,“像搞工业开发区一样,搞文化产业聚集区”,现已建成开放“两汉三绝”的徐州汉文化景区,呈现立体的汉代史,这是国内最大的汉文化主题公园和国家4A级精品文化旅游区。而创意68文化产业园、淮海文博园、徐州高新区文化科技园、动漫文化产业园先后入选省重点文化示范园区(基地),大风乐器有限公司被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全市20多个文化产业园区共集聚2000多家企业,2014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00亿元,占GDP比重逾4%。

徐州市还深入肌理地传承弘扬汉文化,重塑徐州“软实力”。徐州市组织编纂《徐州史纲》、《汉学大系》和《徐州古方志丛书》等系列书籍,将汉文化以通俗易懂、简洁明快的方式呈现出来,展现徐州汉文化历史名城的气韵和地域精神的风采。同时积极整合利用民间文化资源,将“舞动汉风”覆盖城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创新活动样式,每年举办“舞动汉风”、“城乡文化对对碰”活动。2014年,徐州在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互动演出30场以上,唤起城乡老百姓的“徐州文化记忆”,文化与城乡发展的逐渐融合,让这座古老的文化之城生机焕发。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