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离岸人民币中心助力两国经贸合作
2015-07-06     □记者 曾德金 多伦多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国驻加拿大使馆公使衔经济商务参赞余本林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离岸人民币中心在加拿大建立以来,进一步深化了中加金融合作,也为双边经贸合作提供了金融支持,提振了两国开展经贸合作的信心。

记者:自从北美首个离岸人民币中心在加拿大建立以来,中加两国政府目前推进了哪些主要工作?取得的成效如何?

余本林:2015年3月23日,在加拿大多伦多成功举行北美人民币清算行开幕仪式,中国工商银行(加拿大)有限公司被授权担任多伦多人民币业务的清算行,标志着北美首个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建立取得阶段性成果,弥补了北美地区没有人民币清算中心的空白,在中加金融合作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加两国政府积极做好关于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宣传推广活动。罗照辉大使和余本林公参等通过各种场合和渠道,在演讲、对外交往中进行广泛宣传,让加拿大政界、民众,特别是工商界能深入了解相关情况。加政府高官,也在多种场合对离岸人民币中心进行了推广。

此外,我们还积极推动中资银行和加当地金融机构以及加当地中介组织(如商协会、律所等)通过论坛、研讨会、座谈等形式有针对性地介绍离岸人民币业务。

通过一系列努力,多伦多离岸人民币中心在加拿大民众中的知名度逐步提高。现在,加工商界对开展离岸人民币业务有了很大的期待。同时,相关金融机构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也稳步推进。可以说,离岸人民币中心在加拿大建立以来,进一步深化了中加金融合作,也为双边经贸合作提供了金融支持,提振了两国开展经贸合作的信心。

记者:去年11月,中加双方签署了在加拿大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并同意将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试点地区扩大到加拿大,初期投资额度为500亿元人民币。可否介绍一下RQFII的相关进展?

余本林:2014年11月,中国的RQFII项目向加拿大机构投资人开放,初始额度500亿人民币。中国工商银行于2015年2月和4月分别以WORK SHOP和SEMINAR的形式向加拿大机构投资人进行了两次宣讲,共计60人次代表40个机构参加。目前本地BMO银行已选择HSBC作为其RQFII托管行,其他机构尚在积极争取中。

记者:当前石油价格给加拿大出口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冲击,最新加拿大统计局的数据也表明,今年第一季度加拿大经济环比下滑0.1%,按年率计算下降0.6%,为2011年第二季度以来首次出现季度萎缩,而石油价格下跌是导致一季度经济收缩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您是如何评价离岸人民币中心对拉动加拿大经济的作用?

余本林:设立离岸人民币结算中心并不是建设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全部。建设离岸人民币市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包括政府间的货币互换协议,加元和人民币的直接兑换,人民币外汇买卖、投融资、衍生品等市场配套机制的建设等。

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得好,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直接以人民币定价和结算,帮助企业节省以美元为中间货币计价而带来的汇率和效率损失,特别有利于中加两国间大宗商品的贸易;另一方面可以推动本地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存款、外汇买卖、贸易融资、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股票和其他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和发展,从而便利参与中加投资和贸易的各类市场主体,推动中加贸易往来,创造一个更大、更有活力的双边市场;同时还可以辐射美洲地区的其他国家,吸引这些国家通过加拿大办理人民币业务。更为重要的是,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建立,提振了中加两国开展经贸合作的信心。

记者:有观点认为,美元升值预期将会给离岸人民币业务开展带来压力,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余本林:人民币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纳为储备货币,大家与我们一样也看好人民币作为新兴的国际货币在未来世界经济发展中将发挥积极的促进和稳定作用。

记者:有数据显示,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国际化业务正趋于停滞。2010年至2014年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平均增速为55%,香港人民币存款平均增速达到120%。然而,在2015年前四个月,人民币跨境结算总额为2.18万亿元,同比增长仅25亿元,基本持平;同期香港人民币存款下降484亿元,增速降至-5%,新发行点心债为167亿元,同比下降70%。有观点认为,离岸市场的人民币业务的低迷似乎与人民币日益扩大的国际影响力并不相符。对这一观点怎么评价?您对加拿大人民币业务的发展前景寄予怎样的期望?

余本林:人民币国际化是离岸和在岸的结合,单一离岸清算和点心债发行的数据并不能完全反映全球人民币市场变化的潮流与趋势。

未来的5年将会是中加合作高速发展的5年,我们相当看好中加间人民币业务发展的美好前景。多伦多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设,将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币国际化对两国贸易的促进作用,助推两国经贸往来。同时,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也将对稳定和多元化加拿大金融秩序起到重要的作用。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