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焦起家小厂 破解“资源诅咒”
2015-07-20     □记者 原勋 张文杰 介休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经过20多年的转型发展,一家靠煤焦起家的小工厂,逐步摆脱单一的资源型产业结构,实现了向旅游、新能源的成功转型,不仅给当地解决了就业问题,而且破解了资源型地区的资源诅咒,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

上世纪80年代,在“有水快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下山西曾出现“村村都办小煤窑,人人都会烧焦炭”的情形。当年,山西省介休市有一位名叫阎吉英的农民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带领乡亲们共同开办了当地第一家焦化厂,后来该厂的焦炭曾一度成为享誉国际市场的“中国三佳焦”。

山西三佳新能源科技集团总经理王建镇说:“从焦炭产业起步,到旅游产业、硅产业的发展壮大,我认为都是在一个产业基本走向成熟时才开始产业转型的,如果说我们从搞焦炭时就看到旅游产业怎么好,甚至是看到硅产业怎么好,显然是不客观的。但是,我们在选择新的产业时,考虑的基本要素要多一些,比如国家产业政策、发展趋势、投资风险评估等等,才做出投资决策。”

依托地方政府的政策主导,这家资源型企业在发展焦炭产业的同时,开发当地的绵山旅游资源,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先后共投入20多亿元,目前绵山已经成为国家级5A级风景区,为当地解决了一千多人的就业问题,实现年综合收入2亿多元。

王建镇表示,转型,实际是跨行业的项目投资,对企业决策者来说就是新课题,把握不好就会出现投资风险,所以我们的做法就是,上一个新项目,必须由旧的项目来支撑,接下来就是招贤纳士,由专业人员提出决策建议、制定实施方案,做到稳中求进。

从烧焦炭到搞旅游,再到发展新能源硅产业,这家资源型企业实现了跨越式的转型发展。目前,已经在山西、内蒙古、北京三地实现研发——开发——生产——销售——再研发的硅产业链条。

在资源型地区的一家小焦炭厂能够从小到大,从传统能源到旅游产业,再到新能源的转型发展,不仅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带领一方群众共同致富,而且打破了资源型地区的资源诅咒,走出了摆脱传统能源的新路径。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