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事业部改革试点扩围 三类产品线“触网”
农业银行年内3800亿“三农”贷款突围
2015-08-14     □记者 蔡颖 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利率市场化挤压利润、互联网技术冲击传统金融服务的生态环境时,农行如何逆境突围?8月13日,在银行业例行发布会上,农行“三农”业务总监赵忠世表示,2015年,农行计划在全行信贷规模与上年持平的情况下,安排“三农”信贷规模3800亿元,较上年增长21%。

在借贷成本方面,农行对“三农”客户取消20项收费,下调17项收费,2014年共减免各项费用57亿元,而且今年第一季度新发放的“三农”贷款平均利率6.38%,比去年同期下降32个基点。与此同时,农行计划将线下2089个县域支行实现三农事业部改革全覆盖,另外,三大产品线“触网”,与电商平台合作,在支付、融资等多个方面实现“卡+平台+代理服务”的新模式。

三农事业部试点拟实现全覆盖

2008年,农行启动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目前已扩大至全国19个省20家一级分行下辖的所有县域支行。截至今年3月末,农行试点三农事业部的20家分行县域贷款余额2.35万亿元,较2008年改革试点前增长124%,高于同期全行贷款增幅27.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县域存贷比由34.7%提高到49.6%。今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农行将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覆盖到所有县域支行。

在农行三农政策与业务创新部总经理冯延成看来,大型银行如何服务好“三农”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农行横跨城乡两个市场,机构一半在城市一半在农村,员工也是,那么做好‘三农’就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制度安排。2008年三农金融事业部试点启动,2010年深化试点,2013年19个省20家分行参与,今年上半年覆盖全部县域72家机构,79%的人员,83%的存款,86%的贷款。”冯延成说,“这20家试点行,收入成本比降低了10%,不良率连续下降,资产回报率1.2%,基本实现了社会责任和商业运作的有机结合,如此促进三农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接下来,将按照总行的要求,把2089个县域分支机构全部纳入事业部管理。”

据了解,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在资本管理、信贷管理、会计核算、风险拨备与核销、资金平衡与运营和考核激励约束等6个方面实行单独管理,国家还对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实行监管费减免、涉农贷款营业税优惠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三项扶持政策。

新型农业兴起倒逼经营转型

农行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农行支持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16.3万户,贷款余额317亿元。农行高层坦言,农村规模经营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兴起与发展倒逼经营管理和融资服务转型。

“实际上,我们这几年来集中解决了三个问题。第一,贷款准入问题。因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近几年随着规模经营发展而新出现的,过去没有这种贷款对象,我们要服务这样一种新的贷款对象,首先要从贷款通道上让它能够准入。第二,解决专业大户贷款的担保问题。因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规模大,资金需求量大,担保难的问题比较突出。我们农行按照人民银行、银监会的政策指导做了一些创新,比如土地经营权抵押,探索利用专业大户经营土地上的附着物,如大棚、设施等,另外还有大型农机具抵押。今后还会进一步探索农民宅基地抵押等方式。第三,贷款额度问题。我们过去对农民的贷款,单户额度一般控制在5万、10万、30万元,但现在有的规模经营主体承包土地达到1万亩、2万亩、3万亩,这是过去的贷款上限额度所不能解决的。我们现在明确规定,家庭农场贷款额度最高可以达到1000万元。”赵忠世表示。

农行农户金融部总经理常亚峰说,“从去年7月份开始,农行在全国金融同业率先出台全国性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以适应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现在已在具备条件的地方进行试点,主要包括20家分行的146家支行。未来还需要强化银政合作,探索政府增信模式。农行目前已在全国9家分行开展政府增信机制的农户信贷业务,支持了50多万户,贷款309亿元。今年的目标是,在去年支持14.7万户的基础上,今年再支持15万户,到年底支持专业大户30万户。”

与电商合作布局服务“触网”

实际上,农村金融服务的蓝海已被越来越多的电商巨头、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所关注。常亚峰认为,互联网金融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解决农村客户分布广、户数多、贷款分散等难题。在农村单纯用互联网模式解决所有的问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需要有多种形式相结合,比如发展电商,与金融机构网点相结合,“我们通过‘惠农通’工程的延伸来提供服务,也就是‘卡+平台+代理服务’的模式,包括生产、生活等金融服务,同时解决支付问题。”

此外,农行还研发上线了“E农管家”、“银讯通”、“四融平台”等,与京东、阿里巴巴等企业合作,其中“E农管家”面向县域生产流通领域提供电商、便捷支付等服务,把生产商、批发商、农家店和农户相连接起来,实现农村与城市商品的双向流通。“银讯通是从四川分行发展起来的,在总行层面上开始推广,和中国移动的技术结合,在手机移动终端实现各种代理业务,今年前6个月交易额2.8亿元。”常亚峰说。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