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潘进军介绍,气象大数据不仅可以让人们知道天气,更重要的是帮助企业从天气中减少损失或盈利。英国的气象服务已经全部商业化,每年影响的产业价值高达2600亿美元,美国达到1600亿美元,日本为100亿美元,而中国只有6亿美元,专业的气象数据服务在中国市场前景巨大。
例如,借助大数据,人们能够更清楚地掌握天气对于零售业的影响。相关统计表明,流通类销售额的65%取决于天气,因为天气直接影响人的生理、心理,支配他们的消费行为。气温相差1摄氏度或降水量增减1毫米,反映到商场和客流及销量都有明显变化。这也就是经济学界所谓的“一度效应”。
在德国,气温超过22摄氏度,啤酒开始劲销,气温再每上升1摄氏度,大瓶装的啤酒每天会多销230万瓶,德国气象公司由此开发了相关的“啤酒指数”。此外,还有乘车指数、冰激凌指数、泳装指数、食品霉变指数等,商家可据此提前制订生产营销计划。精明的商家根据天气预报的情况,就能提前确定库存和商品品种,以利用气温、降雨等变化增加销售量。
通过物流数据平台上的各类实时气象信息,物流公司可以根据各路段的气象条件,选择运输路线、计算运输时间、调配运输资源。比如运载生鲜食品的冷链物流,将避开炎热天气,选择最快速的路线。消费者则可以跟踪自己的包裹由于哪个地方暴雨产生延误,得知具体到货时间。
气象信息的应用在社会物流的环节中正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调研数据显示,国外知名物流公司DHL每天利用气象数据为其3000多个航班、上万辆运输车辆的运行进行保驾护航,DHL美国地区的副总裁曾说过“天气是一个价值连城的问题。”
而在与气象密切相关的保险产品方面,类似赏月险、雾霾险、旅游雨雪险等互联网保险产品将层出不穷。历史和预测的气象数据,将帮助保险公司精算部门评估天气保险产品的可行性、定价、赔率等重要指标;基于实时监测的天气数据可为保险公司提供赔付指导。(呼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