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名医师承教育基地特邀专家马淑华:
针灸不能一味地标准化
2015-08-28     □记者 王皓然 陆敏 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马淑华,主任医师,北京针灸学会和中国针灸学会成员,北京针灸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1969年到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工作,学习并传承各科名老中医的经验及中医诊疗技艺,尤其跟随上一辈针灸大家“金针王乐亭”、“痛症夏寿人”、“管针贺惠吾”及“三通贺普仁”等国医大师深入研习各种针灸手法和技能,形成了自身的针灸理论体系和临床特点。从医47年,亲手服务近一百

马淑华曾经救治过一位重度失眠患者,这位患者当时已经连续一周一分钟都没有睡着过了,马淑华为他施针后,患者当场在诊疗床上就睡着了,直到大夫要下班才将他唤醒。

“针灸就是这么神奇!一根针,一只棉球就能治病!”怀揣着对中医特别是针灸的浓厚兴趣,在首都医科大学读西医专业的马淑华在毕业实习时主动申请到北京中医医院,并最终如愿留在这里工作。这一干,就是47年。47年后的今天,当71岁的马老面对《经济参考报》记者回顾她当年这一选择时,感慨地说,“一根针、一只棉球就能治病,但要治好病,没那么简单,针灸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个性化特征明显的学科,有很多活的东西在里面。这里面学问太大了!”

刚工作时,到各科室轮流见习的经历令她有机会跟随“金针王乐亭”、“痛症夏寿人”、“管针贺惠吾”、“三通贺普仁”等上一辈针灸大家深入研习各种针灸手法和技能。

“学习针灸都是跟着老师学手法,看老师怎么选择穴位、怎么扎针,多方结合,再开创自己的手法。同时,病人的体质状态、病情特点各不相同,同样一种病,针法的轻重缓急也都不一样,所以,针灸是完全个性化的诊疗方法,因人而异,很难搞成统一格式,不能一味地标准化。”马淑华直言。

西医出身却走上中医针灸之路

1969年,25岁的马淑华如愿来到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工作,怀着对针灸的强烈好奇和浓厚兴趣,她如饥似渴地投入了学习。早期的“转科”经历令她学习并传承各科名老中医的经验及中医诊疗技艺,这期间她有机会跟随“金针王乐亭”、“痛症夏寿人”、“管针贺惠吾”、“三通贺普仁”等上一辈针灸大家深入研习各种针灸手法和技能,“上班时学习,下班时琢磨”,继而博采众长形成了自身的针灸理论体系和临床特点。

当年学习中医讲究“临床、教学、科研三结合”。谈起各家各派的针具和施针手法,马淑华如数家珍。她说,贺惠吾老先生的套管针现在在日本最为普遍,它是在针外面有一个管,让病人看不到针,将针放在穴位上之后,轻轻一弹,针就扎进去了。这种针可以很好地减少病人对扎针的恐惧感,但由于这种针相对较软,不易深扎,不能满足一些对施针深度有要求的手法。

跟随贺普仁老先生学习“三通”,马淑华了解到这种针法是根据针灸调节气血运行治病的原理,对中国古人发明的9种针具针法进行了发掘和研究。“三通”是指微通、温通和强通,即先用毫针进行微通,再用火针进行温通,最后用锋针进行强通。国医大师贺普仁8月22日因病辞世,马淑华惋惜称这是针灸届的巨大损失,“贺老有独到的技艺,博学多才,后人应将他的‘三通’针法继续传承发扬。”

经过研习众针灸大师的技艺,马淑华最终形成了自己“平补平泻”的施针手法,从医47年,亲手服务近一百四十万病患,涵盖内、外、妇、儿、皮各科,还专门研究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眩晕、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炎、耳鸣耳聋、失眠、麻木、各种痛症、颈椎病、胃肠疾病、遗尿、带状疱疹、痛经、眼病等,广大患者亲切称她为“马大姐”。

针灸适应症之广令人称奇

虽然针灸作为中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门类被世界广泛接受,但事实上,提起针灸,大多数人仅仅将其作为一种疼痛治疗的辅助手段。事实上,针灸适应症非常广泛,就马淑华的临床实践看,对于如失眠、重症肌无力、面瘫、股骨头坏死、乳腺增生、小儿尿床等临床病症,针灸作为独立治疗手段,效果都非常显著,

据马淑华介绍,在治疗失眠方面,针灸有着非常好的疗效。她曾经救治过一位失眠患者,该患者去门诊的时候已经一周没有睡过觉了。在针灸门诊,马淑华为他扎上针后,患者在诊疗床上就睡着了,医生没有打扰他,任他睡了整整半天,直到门诊结束才叫醒他。还有一位患者,安眠药最多一次吃到两片,依旧无法入睡,后发现只有针灸能够助其入睡,便每晚去医院扎针,借着针劲回家迅速睡觉。

除了治疗失眠,针灸治疗小儿遗尿也非常管用。小儿遗尿在西医学科中,完全没有相适应的治疗手段,针灸虽有明显疗效,但却少有人知晓。正像马淑华所言,现在的年轻家长缺乏对中医的基本了解和信任,导致年轻家长不愿意去接受传统的针灸疗法。

此外,女性痛经、乳腺增生、重症肌无力、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甚至聋哑治疗等都是针灸的适应症。

最令记者感到神奇的则是针刺麻醉。只要在相关穴位扎上针,动手术包括剖腹产、开胸手术这样的大手术可以完全不使用西医的麻醉方法,这听上去简直不可思议。马淑华自己曾接受过甲状腺手术,经过和医生的协商,术前在基础麻醉的条件下医生对她相应穴位施针刺麻醉,在这样的状态下,顺利完成了手术。

马淑华认为,针刺麻醉最大的好处是方便,早期应用于战地手术,而且这种麻醉方法可以将对体内组织的损伤降到最少,有些手术运用针刺麻醉有助于伤口较好恢复,这是优越于西医麻醉的地方。“可以说是绿色无害”。

针灸不能一味标准化

曾经有学生经过临床实践,发现有时候临床施针的方法和书本上讲的不完全一致,于是来请教马老到底该如何选择穴位。马淑华的回答很实在,她说,“考试时按书本写的答,临床时按实践中学的扎。”她举例说,比如扎环跳穴,书上说,扎到三分之一深处,而马淑华则扎到二分之一深处,“这里针感最强,效果更好。”

“针灸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个性化特征明显的学科,有很多活的东西在里面。学习针灸都是跟着老师学手法,看老师怎么选择穴位、怎么扎针,多方结合,再开创自己的手法。同时,病人的体质状态、病情特点各不相同,同样一种病,针法的轻重缓急也都不一样,所以,针灸是完全个性化的诊疗方法,很难搞成统一格式,不能一味地标准化。”马淑华直言。

汤药需要熬制,药材的炮制也相对比较复杂,而且口感各异,药效易受天气节气等外因影响。而针灸治疗十分方便简捷,受外界因素局限较小,而且无毒无害。针药二者特点不一,优势各异,有时需要针药相辅以达到最佳疗效。除了与中药相结合,针灸还可以与西医结合治疗。

马淑华曾在中医院脑血管病病房做过几年住院大夫。从实际效果看,治疗这类病症,中西医结合疗效会快很多。同仁医院曾有一段时间病房装修,病人全部转移至北京中医医院住院部。当时,两院尝试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一些急症病人救治。比如对一些脑梗后的偏瘫病人,西医手术急救之后,立即配合针灸、汤药等中医手段进行术后治疗,患者的康复效果明显好不少。合作了一段时间后,同仁医院方面表示,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相比原先只用西医手段治疗,效果的确有了明显提升。

中西医结合对一些肿瘤病人手术后的化疗也有很大帮助,配合针灸、汤药等中医手段进行术后治疗,能大大减少病人的化疗反应。马老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手段日益丰富,除了输液+针灸+汤药,连足浴都加入了综合康复治疗,效果很好。

“中医循症,西医循病,两者结合,大有可为,这方面还有很大空间值得探索,针灸在其中也必将发挥更大作用。”马淑华很有信心地表示。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