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一座与水结缘的城市
2015-09-23     □刘水 来源:经济参考报
瘦西湖(季暑月 摄)
《隆庆仪真县志》仪征五坝四闸位置示意图
高邮湖风帆再现当年湖漕情景 (张元奇 摄)

扬州,自古就是一座水城。应水而生,缘水而兴,因水而衰,籍水而盛。因为古老扬州有丰盛的水,有世代扬州人对水的一份特别的重视、改造和利用,于是有了城堞百丈,舳舻千里,四汇五达,宝货来集;有了三月烟花,二分明月,十里春风,千家歌吹;有了立邦之基,文明之脉,财富之源,欢乐之本。

水孕扬州,水润扬州,水蕴扬州,水韵扬州。

一部扬州的历史,就是一部江淮大地水环境、水资源的发生演变史,一幅千秋名城水民生、水文化的泼墨卷轴画,一幕人与水相亲相爱、斗智斗勇、悲喜交集、同歌共舞的经典连续剧。

那么,让我们走进扬州,走进这座传奇的水国名都;走进扬州的水,走进肩负着东南水世界祸福的水工们的故事,让我们在人与水恩怨交织、喜乐与共、跌宕起伏而又瑰丽缠绵的雄浑激荡与交响共鸣里,寻觅亘古“淮海惟扬州”的朦胧倩影,聆听大运亘千秋的动人吟歌,品味绿杨城郭“云锦流淙绿到门”的妙曼韵致,感知“汤里来水里去”的古今治水人御龙制蛟、裁云翦水的执着梦想与豪迈情怀……

在中国几千年农耕时代的城市发展史上,扬州堪称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的个例。它以远离政治中心的番国郡县弱位,铿锵婉转地登上中国经济文化前台,当仁不让地连续扮演了汉唐清通带繁华的主角,几起几落,衰而复苏,留下千秋称道的风流佳话。这一切只能用机缘来解释,而这个机缘的关键词就是水,只因扬州从诞生起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一片不断滋生着魔力与魅力的水国名域。

东南水世界

淮海惟扬州

扬州有记载的历史,来自于华夏民族的一部古老典籍《尚书·禹贡》,说的是大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他把东南部淮河与大海之间的广袤区域名做“扬州”,因“州界多水,水扬波也”。需要辨明的是,禹贡记载的扬州,是一个广阔的地理区划概念,它包含了今日扬州在内,却并非今日扬州。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一方面是“扬州”一名在不同时代常被用来指称不同地理行政区划,直到唐代以后,才成为今日区域的专名。一方面是今日扬州在不同时期也经常变换着称谓:邗、广陵、江都、维扬,毫无疑问,这些称谓大都与禹贡中多水的东南大扬州,有着一脉相通的紧密关联。

距今一万年前,今日扬州地界还是一个烟波乾坤,茫茫海水一直漫到扬州西南200多里的镇宁山脉。从大量考古发现和卫星拍摄的图片上已经得到证实,绵长的江南山脉就是远古时的黄海海岸线,而蜿蜒起伏的蜀冈,则是昔日的扬州海湾。

奔腾而来的长江、淮河,在与大海的激情碰撞中,不断孕育和诞生着肥沃的冲积平原。经过近万年海路变迁,扬州,也一步步完成了从近海退至滨江临淮的地理迁移过程。

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

六七千年前,扬州的土地上就出现了先民活动的身影。高邮龙虬庄遗址考古证明,生活在扬州地界的新石器时期的先民们,已经懂得制造陶器、栽培稻作和饲养家畜了,龙虬庄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米,是我国首次发现的人工优化水稻品种,也是亚洲最古老的稻米实物遗存。周灭商后,扬州城西北郊的蜀冈上有座名叫干邑的部落,也可以说是一个寡民小国。“水边之岸”曰干,依水而建、亲水而居的干邑的出现,拉开扬州域内有文字记载的人居史的序幕。

公元前486年,在干邑地界上诞生了第一座扬州城。最初人们不叫它扬州,而叫它邗城。2500年间,扬州这个名字,在不同朝代的行政区划上几经嬗变,但毕竟万变不离其宗,并最终理所当然浓缩成为这座城市疆域的专用名称。在这片江、淮、海水系萦绕的黄金三角洲上,凝聚着海的丰富、江的深刻、河的柔情,注定了将会有一些关于水的不平凡的人物出现以及关于水的不平凡的故事发生。

亟图浚治功

往来资利济

《史记·河渠书》,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也是一部系统介绍古代中国水利及其对国计民生影响的权威性记录。司马迁在书中结尾处历叙他阅历过的江淮河济众多水系地区后,发出一声令人惊心动魄的长叹:“甚哉,水之为利害也!”古代中国向来把对于水的治理推崇为 “经世之学”、“治国安邦之学”。

所谓“治国先治水,有土才有邦”。在扬州2500年城市变迁中,浚治利济,始终是一根贯穿江淮地区的主线,艰难而又坎坷地穿系着忧患叠加的社会民生,历朝历代,都有许多功利千秋名垂青史的治水人物和精品工程,为扬州水利史书写着源远流长的佳话传奇。可以说,一部古代扬州水历史,集成着千秋名城人水关系的全部理想、追求、智慧和经验,浓缩着江淮民众悲喜交集、苦乐参半的生命体验和情感历程。

●从古邗沟到京杭大运河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怀着借助水上交通北伐中原的蓬勃野心和满满欲望,从他自己开凿的通江水路登上今日扬州地界。在江岸高地蜀冈上筑城、开沟。这座邗上之城,就是扬州城的起源,这条以邗城为节点向南北伸延沟通了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沟,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大运河。

从公元前486年的吴王邗沟,到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在邗沟基础上开出南北大运河,再到公元1293年纵贯中国南北、勾连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这一伟大水利工程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成为人类水利史上一桩煌煌大业,开启了华夏文明波澜壮阔源远流长的运河时代。

从古老的吴王邗沟,到京杭大运河,经历了2500多年悠悠岁月。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关于这条河所发生过的无数兴废变迁,虽因典籍记载的稀缺而难以清晰认知,但毕竟仍有许多大地上、传说中的蛛丝马迹可供追索,许多前贤高人凭此考据出卓绝成果,如成书于清代的《扬州水道记》,周密系统地考证勾勒了扬州境内运河水道的变迁沿革;而《宝应图经》,更是详细地记录了历史上邗沟在宝应段的十三次变迁,让今天的我们仍可建立起对于这条神奇水道的完整印象。更为重要的是,在今日扬州境内,大运河古老的源头河段古邗沟,依旧清波荡漾,迎曦送月,与胞衣城市同呼吸、共命运。历尽沧桑的大运河淮扬段,依然千秋而下从未断航,新世纪以来,更以前所未有的贲张活力,出色肩负起江淮航运、淮水归江、南水北调、灌溉兴农的多重使命。

●扬州:大运河上的传奇城市

大运河水千秋流淌,铺陈着通江达海高潮迭起的华丽篇章,缔造着炎黄民族社会民生的生生不息、昌盛繁荣。也让通江达海的扬州,一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而繁华的城市。然而,正如大运河能为和平年代的扬州带来得天独厚的福祉;也一样为战乱时期的扬州带来兵火荼毒的惨痛。于是,一次次的建设、摧毁、再建设,运河扬州以水的性格里所特有的执着与柔韧,承传与发展着两千多年的城市精神和文化根脉。

唐代扬州是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和水运行政管理中心。四通八达的物质在这里集散,统辖八州的淮南节度在这里坐镇,新设置的江淮转运使在这里办公。唐扬州城由子城和罗城首尾相连的城池,周长40华里,是当时仅次于长安、洛阳的国内第三大都市。唐代扬州不仅成为国内水路运输网的中枢,还是海上通道的直航港口。亚洲各地商贾在这里聚集,外国商船运输货物在这里中转,各类来华交流人员也都要先到达扬州,才好转往他们想去的地方。扬州已经成为一座空前繁荣的东方国际大港。

(下转第六版)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