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央行宣布“双降”。在利率方面,1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均下调0.25个百分点。降息之后,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已经下降至1.5%,创几十年来新低。在降息同时,央行还取消了对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的管制,意味着我国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已完全取消。在存款准备金率方面,央行宣布普降存准0.5个百分点,并为了刺激向“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放贷,对部分金融机构再额外降准0.5个百分点。
据估计,此次降准能释放约8000亿元的流动性。很明显,央行此次“双降”(降准降息并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意在稳增长及促改革。
先看稳增长方面。上周刚刚发布的最新宏观经济数据显示,我国今年三季度GDP同比增速为6.9%,9月CPI同比增速下滑至1.6%。在增长和通胀走低之时,有必要通过降息降准来稳增长。
但稳增长不能全靠货币政策。“双降”之后,其他宏观政策也需及时跟上。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压力部分来自实体企业投资意愿低迷。地产开发商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一直是我国后危机时代稳增长的两个主引擎。为提升其投资积极性,宽松货币固然必要,但对地方政府投资积极性的引导政策也很重要。否则,宽松货币恐怕难以充分惠及实体经济,反而会推升金融资产泡沫风险。
为防止金融泡沫风险,“双降”之后金融监管政策也需加强。当前,股市热度又在升温。值得警惕的是,股市内融资余额已经从9月末的约9000亿元回升到现在的约1万亿元。为了不让股市重蹈今年上半年“水牛”加“杠杆牛”的覆辙,“双降”之后理应加大力度控制股市泡沫的再兴,对融资盘规模的反弹尤其要加以关注。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适当退出一些救市措施来给市场降温。
再看促改革方面。应该说,放开利率管制是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必经之路,而当前正是迈出这一步的良好时机。过去几年我国利率管制已逐步放松,金融机构已经建立起一定的利率定价能力,初步适应了货币政策的利率调控。当前处在经济和通胀的下行周期,利率水平有内生性的下降动能,也是放开利率上限管制的绝佳时点。
但利率上限放开并不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大功告成。事实上,改革的攻坚之战才刚刚开始,接下来还需货币、金融乃至实体经济政策多方配合,才能真正完成货币政策从数量调控向利率调控的转变。
正如央行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说到的,在一定时期内,央行还需通过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宏观审慎管理等方式,主动引导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行为。另一方面,央行当前调控短中长期利率的各种政策工具该如何配合,又如何与数量工具协调,也需要花时间探索并完善。因此,接下来还将有较长的过渡期要走。
而从长远来看,货币政策要转向利率调控,前提之一是资金的需求主体要按利率指挥棒行事。因此,目前大量存在的预算软约束部门还需逐步清理,以提升融资主体对利率的敏感性。而这需要通过包括财政体制在内的多方面改革才能实现。由此观之,利率市场化改革仍任重而道远。
可以说,央行在“霜降”节气的“双降”,无论对稳增长还是促改革都是一场及时雨。但“双降”过后,配套政策还需加紧出台,方能实现“双降”之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