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沙奔涌”、“水流咆哮”,大概是黄河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但你可能未必知晓,沿着青藏高原的东大门西宁市一路向西南,翻过终年积雪不化的拉脊山,一番神奇景象便会映入眼帘:气候瞬间变得温润潮湿,在巍峨耸立的红色丹霞地貌脚下,一片清澈见底的湖泊缓缓荡漾,碧绿如青叶,恬静如细雨。
这竟然是黄河,一段不同寻常的黄河,静静流淌在青海省贵德县境内。
民族交融形成多元文化
“贵德”地名首次出现是在南宋宝 祐元年、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年),时值蒙古人灭金后在河州(今甘肃临夏)设置吐蕃宣慰使都元帅府,设置“贵德州宣慰司”。
贵德四面环山,水源丰富,而且正好处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这一区域也恰恰正是我国农耕文明向游牧文明的过渡地带。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贵德幸运地得到了羌、汉、吐谷浑、吐蕃、党项、蒙古、回等多个民族和不同文化的青睐,贵德也慷慨地为这些民族和文化提供了生息繁衍、游牧驰骋的壮阔场景,这使今天的贵德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多样性。
“贵德”一词目前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还是一个文化名词,尽管这一名称出现是在元代,但是这一地方承载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却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和卡约文化时期。
在梳理贵德的历史时,有这样的一个背景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无论赵充国的屯军垦植、还是吐谷浑的挥斥方遒,无论是大唐王朝的金城汤沐,还是宋元时期的溪哥降宋……发生在贵德盆地的风雨变幻,始终和整个民族的血脉紧密相连,贵德的历史因此拥有了大气磅礴、波澜壮阔的气度。
黄河上游在青海境内流经1455公里的地界上形成一个“S”形大河湾,是天下黄河第一弯,即“九曲”。在这个S形大河湾中黄河流经青海境内16县,而贵德在文化上却与其他县份很不一样,虽然地处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的汉文化比重大于伊斯兰文化或藏文化以及其它文化。
历史上的贵德,虽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却因地处“青藏高原”而不被众人熟知,加之过去西部地区交通不便,历史记载贵德人口最少时仅有1万余人,而今,这片黄河脚下的世外桃源早已拥抱现代文明,交通、经济、民生发生巨大改变。
2012年以前,从省城西宁出发至贵德,需经过山顶终年积雪不化的拉脊山,有人形容,高原山路的天气,就像婴儿的脸,时而雨雪交加,时而艳阳高照,赶上季节交替之时,这段长长的盘山路上,能让人体验四季轮回。
2012年11月8日,青海首条高海拔超长公路隧道——青海西久公路拉脊山隧道实现全面贯通,拉脊山隧道全长超过11公里,对贵德而言,这11公里意味着与省城间的路程不再有曲折,驾车时间也节约了近2小时。
回忆起隧道贯通的当日,来自湖北的47岁老工人刘春林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刘春林说,在这个夏天都要穿棉袄的拉脊山上,他整整待了4年,这里的每个日日夜夜都无法忘记。
时光荏苒,如今的贵德正快速褪去苍凉的外衣,随着农牧业、旅游业蓬勃发展,贵德总人口已突破11万,2014年全县经济总量突破29.63亿元,正渐渐成为青藏高原一颗灿烂明珠。
贫瘠土地成为高原“菜篮子”
因气候适宜耕种,2013年,贵德被选为“青海菜篮子”基地之一。基地建成后承担着保障数十万人口的果蔬、菜蛋的任务。
贵德县农牧局负责人告诉记者,2014年,贵德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等地作为“菜篮子”工程建设重点区域这一机遇,按照“菜篮子”工程“六个翻番”、“三个提高”、“两个稳定”的发展目标,投入了1000万元农牧业发展扶持资金。除此之外还整合其它各项涉农资金2.64亿元。
“整合后的资金用于粮油、蔬菜、果品、牲畜良种化、设施农牧业、水产养殖等农牧业发展项目,较过去而言,贵德县农牧业无论是品种质量和生产能力,均借力‘菜篮子’工程跃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贵德县委书记杨海龙说。
贵德农牧业进行了大力度结构调整,以提高经济效益的农作物为种植目标,着力发展优质高效粮、油、饲、蔬菜等作物种植。
2014年,通过大面积流转土地,贵德县完成农作物总播面积21.94万亩,粮、经、饲三元比例调整为44:40:16。农牧业分布格局初步形成:县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东河流域发展设施养殖业,西河流域发展设施蔬菜,黄河滩地发展露天蔬菜,“四沟”地区发展优质冬、春小麦、饲草种植和生态畜牧业。
随着农牧业资金投入加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也在不断增强。2014年,贵德投资8440万元,建立了“瑞祥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区”、“千姿湖休闲垂钓园”等5个园区,有力地支撑并推动了现代农牧业发展。
与此同时,以黄河河谷两岸为核心区域,农耕文化和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也在蓬勃兴起,梨花节、采摘节等贵德特色农产品推介活动,促进了农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河西镇园艺村还被农业部评为了全国“一村一品专业村”。
(下转第六版)
贵德赋
□罗志勇
河关故地,地悬塞外;势控九曲,气接河源。自人猿揖别,刀耕火种,黄河两岸,炊烟生焉。商周属羌戎地,西汉设河关县;后凉置浇河郡,北周筑廓州城;隋初治河津邑,盛唐屯积石军。此后战和交替,易帜频仍。或为公主沐浴苑,或为吐蕃牧马地。元末明初,始称归德,隶属河州,筑城屯田。自清伊始,改隶西宁府,始称贵德厅。近代贵德辖域,几经调整,始呈当今之格局。悠哉!千载云烟,古海变桑田;万年变幻,恍如一梦间。感天地之慷慨,集八方秀色于此间;念古今之沧桑,览河源风云于胸怀。
贵德佳域,形胜之地。四山环围,三水萦绕,二峡锁护,孤城独秀。东山烟雨难隐积石关之澎湃;南海胜境尽览小江南之浩繁;西岭积雪蕴涵古河曲之凛冽;北川丹崖脉承昆仑山之巍峨。龙池润湫,文昌励志;古柳拂市,神泉洗颜。尚忆黄流春涨,涛撼羊峡之古碑;犹叹仙阁插云,势压陇山之雄关。唐宋庙宇,穆若神明尊三教,潜化僧俗守人伦;明清边墙,势如龙蛇锁乱山,难禁春风到河源。
毓秀之地,民风淳朴。自骠骑挥鞭,壮候屯田,兴学劝桑,东风西渐。由边卫而郡县,自畜牧而桑田。唐蕃联姻,民仰芳名。邓愈安民,魂寄南岭。自清设庠序,儒学兴焉,父子同科,趣闻美谈。宁赞诚为民请命,哭祭城隍。贾华邦临危运筹,逢凶化吉。赵廷选学识渊博,功列史志。吴世瑾移风易俗,政显吏治。张荫西诗赋传家,悬壶济世……壮哉!三才并立,天地与人;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贵德文脉,薪火相传,圣贤辈出,人文蔚然。
时值盛世,国泰民安。农牧共荣,旅游兴县。植树造林,绿化家园。围河造田,功莫大焉。水运通达东西,隧桥贯穿南北。古迹新景珠联,旧貌皆换新颜。阳春梨花节,中秋丰登会。河源多盛事,此处最和谐。纵目三河上下,欣观绿荫护道,纵横交错;漫步乡间田垄,尤喜生态美苑,星罗棋布。蝶喧花圃,唯恋郁金溢香,玫瑰炫彩;客临温舍,且品柚桃玲珑,草莓甘润。闲暇之余,或药浴温泉,养生滋颜,或垂钓苇岸,观鲤悟禅。妙哉!生态家园,绿色摇篮。生态农业以绿色扬名,优势产业以特色展颜。
城关古建,明清遗苑。棂星列贤,武圣镇关。城隍威仪,忠烈昭然。尤叹登阁远眺,神驰万里河关。“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文思飞扬,把盏以赋:惊蛰苗动兮,春分桃艳。清明梨白兮,谷雨柳绵。春夏之季,叹锦绣三川兮,阱陌珠联。大河两岸兮,葱郁溢鲜。丹霞碧波相映兮,涛声渔歌互闻。赏田间村姑荷锄动眸兮,品垄上"少年"婉转缠绵。四海游客,无不纵情于农家梨院,陶醉于花丛柳岸。
美哉!纵观古今沧海之碧波云霞,不及河源明珠之清新亮丽;游遍吴越鱼乡之小桥流水,何如塞上江南之灵动妩媚。天下黄河贵德清,西北梨都出河关。已到桃源绝胜处,何须再去问渔船。
本期稿件除署名外,均由记者张曦、李琳海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