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基金会的投资之道
2015-11-12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国有句俗话“坐吃山空”,又讲“富不过三代”,未必都对,但总是对世情的一种洞察。不过作为一个反例,诺贝尔奖已颁发100多年,最初的资金只是诺贝尔馈赠的3158万瑞典克朗(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亿美元),但在向约900人颁发了慷慨奖金之后,目前诺贝尔基金会还掌握着约40亿瑞典克朗(折合4亿美元)的财富。

细水长流、源源不断,就在于谨慎、高明的理财功夫。坦率地说,4亿美元的基金在当今世界真排不上号,但能绵延100多年却着实让人刮目相看,尤其是对很多教育慈善基金来说,诺贝尔基金会的理财之道有着特殊的借鉴意义。

其实,仔细研究诺贝尔基金会的财务报表,也并非没有走过麦城。据说,根据最初的设想,诺奖应能让一个20年不拿薪水的教授确保生活水准不下降。但实际上从1901年开始,由于资产贬值,诺奖长期处于缩水过程中。在很长一段时间,后来的诺奖获得者拿到的奖金实际购买力,只相当于首届诺奖得主的30%到40%。

直到1991年,这个尴尬才被打破,当年度诺奖得主的奖金实际价值终于比1901年得主高出了1%,而2001年达到破天荒的144%(即超出44%),现在则与1901年相仿。

诺奖得主的低收入,首要原因是诺贝尔基金会的低收益,原因大致有二:一是诺贝尔本人的糟糕决定,即投资必须用在“安全的证券”上。当时,安全证券只能是“国债与贷款”,房产和股票都是高风险,这导致收入增值有限。二是高税收。诺贝尔基金会成立之初,税率为10%,但到了1915年,一战迫使瑞典政府加征“临时国防税”。1923年,基金会上缴的税收超过了当年发出的奖金。这也是1919年前后几年奖金大幅缩水的原因。

诺贝尔基金会后来的反转大致有几个原因。

其一,投资房产和股市。即使以今天的标准看,房产和股市仍是高风险投资。但其实从长期资本投资收益来看,房产和股市是最靠谱的行业。诺贝尔基金会1953年获准可投资房产和股市,这被认为是一个里程碑式决定。尤其到了上世纪80年代,股市暴涨,房产增值,终于使基金会资产的实际价值超过了诺贝尔当初捐赠的遗产。

其二,投资也需要一点点运气。上世纪90年代,暴涨的瑞典房市最终迎来了危机,但诺贝尔基金会非常得意的是,在危机爆发前,它及时出清了手里的投资性房产。当然,一亏损就赌咒发誓再不碰股市这种意气用事,也不是诺贝尔基金会的风格。到2014年底,诺贝尔基金会的投资组合中,房地产占到55%,固定收益占12%,债券、股权、对冲基金占到33%。

其三,投资也须全球化投资。瑞典毕竟是一个小国,投资对象有限,本币涨跌更对诺奖收益有重大影响。要实现永续发展,全球化投资就很必要。到2014年底的投资组合中,诺贝尔基金会的海外房产占到总资产的45%,瑞典房产只有10%。在按国籍投资比例中,美国是最重要的投资目的地。

此外,在当今时代,要获取更高盈利离不开金融衍生工具。因此,在目前的诺贝尔基金会资产比例中,对冲基金占到23%。2014年诺贝尔基金会投资收益增幅达到16.5%,这对一个以稳健安全投资著称的基金会来说实属奇迹,部分原因就在于对冲基金的高收益上。

在100多年的运营历史上,诺贝尔基金会遭遇过困境,但也与时俱进,以钱生钱,确保了在奖项增加的同时,让资产不断增值。这既是一个科学、经济等领域的盛事,其实也是一个投资的生动教材!(刘洪)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