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模式将搭起教育“长板”
2015-11-13     □李峥巍 来源:经济参考报

“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刚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创新被放在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位置。

同时,在过去一年中,中国陆续出台“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的重大举措。可以说,中国正全速进入创新时代,新经济、新业态蓬勃发展。可以预见,具备融合创新能力的人才将会是中国未来教育创新的关键方向。

人才该怎么培养?融合创新人才培养又该如何破题?中国政府、高校、产业纷纷拿出新举措。“休学创业”“强化创新创业教育”“高校设立创新导师”“设立成果转化岗位”……

在采访中,与一线互联网企业、科技企业囤积“黑科技”“顶尖技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毕业生往往从知识储备上脱离“大智移云”的技术趋势,专业人才缺口明显。有企业家称,自己招进的新员工有的甚至需要两三年时间进行重新培养。

以大数据产业为例,国内专业大数据人才、“数据科学家”需求和供给持续存在落差。

“可以看到产业内很多大企业用非常大的资源,争取学术界数据人才,各方面拉人才。可以说,大数据能否做成,关键在能不能聚焦人才培养。”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认为,进入数据时代,人们对获取、存储、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亟待提升。因此,数据科学人才培养成为急需加强的方面。

调查发现,实际上,这个难题“破题”的关键在于让相对固化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灵活的市场资源、市场力量、创新主体结合,以更前瞻的学术视角、产业视角来推动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尤其是涉及战略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应当更契合产业的需求。同时,中国正在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无疑为市场创新力量带来新机遇。如慧科教育这样的培养模式、课程模式将给越来越多的中国课堂带来新可能。

“互联网+”和共享经济发展进程中,产业界看到了互联网配置闲置资源的力量。大胆想象,共享经济模式会否也成为撬动教育领域的关键一招?让领先的行业专家、业界导师以更灵活、高效的方式走进高校,这会否为高校培育更多的“扎克伯格”?

有观点称,如今“短板”理论已经被改变,“长板”将决定水桶里的水能企及的高度。如此看来,以互联网、共享资源模式创新的教育模式、人才培育模式或许会成为中国人才大国变强国的新举措。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